从新闻记者到孝道使者
商丘师院校友、外语系9652班孟亮的故事
外语专业学生爱上了新闻采访
1996年秋,孟亮选择了商丘师范学院外语系(当时叫商丘师专)。
刚入校那会儿,梦想依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能够再次冲刺北京外国语大学。然而,“一条200字的简讯改写了我的人生”。
孟亮说,1996年秋,学校一位女生患病,校友们为她募捐救助。随后,商丘日报刊发了一条200字左右的简讯。
从此,他的名字开始不断地出现在校报上,出现在商丘日报上,出现在校园的广播里。那时候,他对新闻采访的热爱程度达到了狂热的地步。
1998年6月,尚未毕业的孟亮校友从40余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一家新闻单位提前录用。“我要努力成为国内知名记者。”这是孟亮与母校的含泪道别。
名片上印着“中国共产党党员孟亮”
在河南科技报社工作期间,孟亮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位恩师——喻尘老师,中国著名调查记者。
从线索寻找到采访突破,从稿件形成到后期修改等等,喻尘老师几乎手把手地教他。那时候,孟亮校友发现,近一亿的河南人,竟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职“三农问题记者(农村、农业、农民)”。
孟亮介绍,这可能与自己的家庭出身有关。父亲曾是一名基层民办教师,母亲在家务农。父母的艰辛生活给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两个弟弟,全家人的开支仅仅依靠父亲的微薄工资和母亲种地的一点收入。生活艰难和拮据可想而知。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累,做农民真没前途
为此,孟亮立志替河南农民鼓与呼。喻尘老师也提醒他,“小孟,不要做那么多选题。一个选题做十年,你就是那个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了”。
外语系毕业生当记者,自然缺少新闻专业素养。对此,孟亮在校期间就自费购买不少新闻采编教材,并利用担任校团委宣传部部长有机会接触大量报纸和新闻的机会,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地给自己架线和充电。大报、小报,大刊、小刊,只要见了,他都会主动投稿,主动与编辑老师联系,希望成为他们的兼职通讯员。
孟亮说,刚刚参加工作时,他激情满怀、热血沸腾,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不知疲倦地寻找和思考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采访、撰稿、投稿。
但在不少新闻同行眼里,孟亮甚至显得幼稚。他曾经在自己的名片正面印上红色的大字“中国共产党党员孟亮”、黑色的字“人民记者、敢为人民鼓与呼”;在名片的背面印上百姓常用舆论监督电话,如中央电视台查号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电话,人民日报查号台、人民日报社群工部电话,河南电视台中原焦点电话、都市频道新闻热线,河南日报社群工部热线,大河报社新闻热线,南方周末新闻热线等等。
从2000年至2004年短短四年间,孟亮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上发表了上百篇关于河南的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而且几乎全部署名“孟亮”。这些报道,数十次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
2003年,孟亮还作为唯一一位河南作者代表,受邀到人民日报社参加座谈会,受到了时任人民日报社长王晨(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亲切接见,发言稿《高度决定影响力》刊登在了人民日报上。当时,在河南新闻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后,他继续追梦。前往北京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做编辑记者,继续他的“三农记者梦”。
亲历汶川地震改写“三观”
2004年8月,河南东方今报创刊前夕。孟亮在前同事的引荐下回到郑州,任职东方今报热线部副主任,改母姓,名“杨非”,寓意“一样的非同寻常”。
在东方今报社,从热线部副主任到特稿部主任、主笔,从首席记者到东方今报编委、洛阳中心总监,孟亮从不懈怠。他很清醒,只有比新闻科班的同事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东方今报期间,孟亮采写了大量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报道,如《死刑犯捐肾》、《一个少年的非正常死亡》和《龙门西山惊现别墅群》等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孟亮穿着军装,跟随河南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地震救灾现场,并以通讯员的名义发回了首篇河南记者采访的汶川地震报道——《抗震救灾中的河南力量》,受到了当时河南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
在汶川地震现场采访的日子里,孟亮与泪水为伴。到处是惨不忍睹的瓦砾现场和一个又一个失去生命的逝者,他们中有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死者家人的哭泣声如刀刃般一刀一刀地刺着孟亮的心。
只有经历后才知道什么叫“终生难忘”。从四川返回河南后,孟亮抑郁了大半年。他常常会从梦中惊醒,觉得办公楼和单元楼随时可能倒塌。常常在走路、开车时,莫名地流泪。
也就是那次汶川地震的亲历,让孟亮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我们党有多么的伟大。到处是安寨扎营的解放军,他们随处支起的大铁锅里冒着滚滚的热气。天上的直升飞机不断给投递食物和矿泉水。无论是灾民还是记者、救援者,谁都可以享用,没有人问你是谁。
“我觉得那时候是暂时共产主义。”处处有亲人,人人有亲人,人人见人亲。无论是宝马还是普通的桑塔纳轿车,只要招手,大家都会热情地招呼你上车,问你吃了没,喝了没,有需要帮助的没。
汶川地震的采访改变了孟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正是那次特殊的采访历程,让他觉察了生命的珍贵和脆弱,让他开始深刻地思考作为人活着的真实价值和意义,让他开始用善良的眼光看待党委政府的工作和各种各样社会问题。
让孟亮难忘的还有,在四川省什邡市一个工厂的废墟前,他见到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并拍下了总书记视察灾情的珍贵镜头。
立志后半生全部精力传播孝文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移动换联网时代的逐步渗透,传统媒体——纸媒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和困局。
从2012年至2014年,整整两年时间,担任东方今报洛阳读本主编的孟亮校友四处寻找传统媒体转型的成功典型。凡事要强的他,希望能够率先找到破解纸媒困局的突破口。
2014年6月,孟亮39周岁。就是那个夏天,他决定放弃执着了17年的新闻理想。他决定从零开始,改行传播孝道文化直至生命之终结。
那年6月,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孟亮第一次听到“跪拜父母链接祖宗能量”时,顿觉脑洞大开。一个全新的课题与选择摆在他面前。从此,他立志成为一名孝道使者,要像玄奘大师西行取佛经一样,他要拿出后半生所有的精力、时间和生命,学孝、行孝、传孝、研孝,用有限的生命传播无限的“孝能”,取得“孝经”归。
孟亮说,生命不止,传孝不息。据孟亮校友讲,在任东方今报洛阳中心总监期间,他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各级党委政府,接触他们具体的工作,这让他能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到党委政府的努力和困难,能够看到他们是在积极工作,所以真正能够切身体会到地方党委政府的不容易,这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开始觉得自己应该在报道态度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批评监督视角。后来他发现当心真正在改变的时候,看的东西不一样,做的报道也不一样了。
“新闻报道的目的无非是希望更多人因为自己的报道而更加幸福,社会因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加和谐”,孟亮说,他发现,种种社会问题的背后,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那就是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严重缺失。只有补齐伦理道德的短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才能实现自心和悦、人我和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甚至是世界和平。
而道德的根本就是“孝”。在经历了“名记者梦”、“”三农记者梦”之后,孟亮最终选择了做一名矢志不移的“孝道使者”。
2014年6月,孟亮校友开始打造第一个孝道村——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西庞村。希望用三至五年时间将该村打造成中原第一孝村。
2015年年初,由孟亮校友发起创办的洛阳市孝道文化研究院和东方今报孝道文化研究院相继挂牌成立。
三年多来,他先后策划实施了“洛阳市十大孟母”、“洛阳市十佳孝贤”、“河南省十大乡村孝贤”等公益评选活动,先后打造了“洛阳市伊滨区西庞村”、“伊川县夹河村”、“浚县前毛村”三个孝道村,先后策划出版了《村官段新宽》、《俺娘》和《河南孝贤(洛阳卷上下册)》等图书。
孟亮校友说,他希望十年之内,让一亿河南人因孝而幸福,让中原大地因孝而美丽。
附:校友孟亮写给校报编辑部的信
编辑部:
这是我精心准备的一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讲梦想的故事呢?我发现,当代大学生最缺的是梦想和对梦想的向往与坚持。在校和离校期间,就是梦想在催促着我不断地奋进和前行。
近二十年过去了,很庆幸,我依然保持着大学时代对梦想的那份激情和狂热。虽然梦想有所改变,但梦想给我带来的方向、希望和力量从未改变。
愿商师所有的新老校友们都怀揣梦想,向上向善向前。
孟亮
2017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