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中原 潇洒无限

商师校友肖洒访谈录

作为晚他27年入学的小师妹,在商丘师范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暨知名校友座谈会前夕,我接到采访肖洒师兄的任务。我获得的全部资料就是受访者的姓名、手机号码和工作单位。如何从这单薄的信息背后挖掘丰富鲜活的素材,成为我的难题,却也不失为一项挑战。

“度娘”告诉我,肖洒师兄是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河南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些耀目的光环,让我在好奇的同时,也多了几分敬佩。

采访开始了。我说:肖老师,您给我讲尽可能多的故事吧,不限题材不限体裁。于是,我收到了肖老师连续发来的一个多小时的语音留言。他说这些也许对本次采访是无用功,但应该有助于了解一个人,而了解,是客观、真实的基础。

我用了五个小时的时间来整理这些语音,发现这一个小时里他讲了两万字。从那个名叫“肖楼”的村子讲起,追溯至他祖上那个大清王朝登上皇榜的肖进士。时光陡然前行,定格于一间学堂,那位做私塾先生的太爷爷,正在教肖老师的父亲识字算数。解放后,任乡会计的父亲因不愿虚报产量以适应浮夸风被划为右派,于挨批斗前夜携妻女出逃……这期间,艰苦的劳动、缠人的病痛、生活的流离、异地的辛酸,伴随着无情的时间终于走到了1969年冬天,肖老师来到世间,聪敏、乖巧,瘦弱而倔强……发生在1989年之前的尘封往事,如一坛老酒,不经意间被打开了盖子,有香有辣,滋味难辨,但无疑是醇香而厚重。

怎么可以说这些资料是无用的呢?!哪个人的成长,不是建立在人生日积月累的点滴之上?

商师广播站:声音飞翔的起点

略过的岁月是厚重的。出生于灵宝、客居于渑池、启蒙于西安、回归于故里永城的肖洒师兄,于1989年成为了商丘师专的大一新生。

和大部分大学生一样,感觉自己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没有进入梦想的大学,在高考后的夏天滋生出的失望延续到了陌生的校园。

当时的商师是两年制专科院校,大学生活很短,似乎转瞬即逝。第二个学期,肖洒忽然意识到宝贵的大学时光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一,不能再消沉了,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不可能带来阳光的结局,是时候整理心情,做点该做的事情了!

恰逢校广播站招聘播音员,因自小跟随父母走南闯北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从小学起就一直在各种朗诵、演讲比赛中频频获奖的肖洒,过关斩将被录用了。从此,“播音:肖洒”的声音总会在下午五点半之后的校园里回荡。

当时,学校食堂饭菜供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馒头、时令菜蔬和粥、汤。晚饭五点半开始供应,恰与广播站播音时段相重合。若是等到播音结束再去吃饭,就只有残羹冷炙了。并且,饿着肚子播音,也会因没有底气而影响播音效果。轮班吃饭也不大可能,因为广播站男播稀缺,一连几周值班是常事。

“为了节省时间,我更倾向于吃面条、喝汤,呼噜呼噜就喝完了。虽然知道暴饮暴食不好,但为了抢时间,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后来想想也挺有趣的,过的就像军人的生活,节奏虽然很紧张,可是忙而不乱、非常充实。天长日久,练就了两个功夫:一是通过飞奔一样的上楼下楼,变得身轻如燕;二是养成了吃饭狼吞虎咽的习惯,直到工作多年以后,才有意识地不断提醒自己逐步慢下来。”肖洒师兄不失幽默地说。

初心,让梦想勇往直前

肖洒师兄说,当时农村出来的学生,是谈不上理想的。如果非要说到理想,那么每个人的理想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目标:考大学。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是一块敲门砖,考上了就可以毕业后拥有一份“吃商品粮”的工作,就跳出了农门成为公家人。当时农村中学普遍缺少英语老师,他就报考了这个“热门专业”。如果一切按部就班,肖洒师兄一定会在毕业后成为乡村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为人师表,桃李天下。

命运的可爱之处,就是随时可能有转折和惊喜。在这偶然又必然的情形下发现了自己播音方面的潜能,为肖洒师兄的未来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为了使发音更加标准,在没有老师指导、没有电视可学的情况下,半导体收音机便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为了纠正发音,他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全神贯注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然后在千万遍的模仿中提升自己的播音业务水平。

听到自己的声音通过校广播站的小小平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各种语言竞赛活动中频创佳绩;同时也从校领导、老师以及同学那里获得了方方面面的认可,这些都让本来模糊的播音梦想更加清晰。1991年7月毕业季,通过商丘地区电台面向全国公开招聘选拔考试,肖洒成为该电台新闻联播的男主播。后来的一切,都可以在百度上查到:1996年,经过全省广播电视行业大比拼,肖洒师兄荣获“河南省首届广播电视十佳节目主持人”,随后被选拔调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5年8月,赴德国参加“德国之声”的国际广播制播技术培训并代表各国学员发表毕业演说;2006年,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15年,被列入中宣部、教育部“千人计划”媒体专业人才库;2016年,被选举为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被河南大学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肖洒说:“按时间顺序串起来,这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沿着一条路坚持不懈走到底的简单故事。”

肖洒师兄讲的这两个故事让我十分难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考上大学后,肖洒师兄要靠自己来挣生活费。主要的生活来源有两项:一是作为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每月可以拿到一二十块钱的生活补贴;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担任家教,挣个几十块钱,基本上可以解决日常开支。不过,也只是填饱肚子而已,想要把自己养胖是不可能的。“可能就是那时打下了基础,让我一辈子不用减肥就能保持苗条的身段。”

“但当时并没有感到这样有多么苦,反而觉得挺有意义,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没有荒废时间。说到时间,当时最大的感觉就是不够用,想要千方百计把一分钟都拉长了揉碎了掰开了用。其他同学在学习之余,都可以去读书,去踢足球,去会朋友,可是我作为团支书,上课要以身作责认真听讲,下课要播音要任家教要参与学校的很多活动,自由安排的时间就相对少了许多。虽然没有虚度光阴,还是觉得光阴不够丰富多彩,缺少了静坐图书馆徜徉书海的精神享受”。

1994年,已经是部门主任的肖洒,领着十多名播音员、主持人不断开创新的栏目,给新人创造机会。有时候为了做一个片头,或者做一个节目的样本,需要熬一个甚至几个通宵。有一次他感冒了,但是没有太在意,觉得过几天自然会好,于是持续加班,熬夜。在又一次通宵之后,天快亮的时候,他直觉得又饿又困,而手边却没有什么可以吃的。就冲了一茶缸子咖啡想提提神。感冒、通宵熬夜加空腹喝咖啡,刺激到了心脏,浑身乏力,气短,胸闷,喘不过来气儿,吃不下去饭,喝水都无法下咽。被小诊所拒诊后转至商丘地区医院,接诊的医生号脉之后说:“你要再来晚一点儿,命可能就没了!”

就这样,肖洒被安放在病床上,临床论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医生嘱咐必须静养,不能看书,不能看电视,不能读报纸,不能跟别人说话……接着输液,打针,各种治疗,连续治疗20多天才算康复。

肖洒师兄说,当时的师专因为不如名校有地位,反而给了学生们为自己争气的执著,从而具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做什么,哪怕不是科班出身,哪怕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也一定要尽力做到最好。比如一件事,别人一个小时可以完成,我可能要用三五个小时反复打磨,甚至是通宵达旦,相信一定可以熟能生巧,做细做精做强。靠着这种“笨鸟先飞,笨鸟多飞”的工作精神,肖洒一直以主人公的精神来对待工作,保持创新创优的意识,在商丘电台工作期间拿到多项国家级、省级播音奖项。在那个没有前人指路,没有模板可学,没有规律可循的情况下,想要出类拔萃,想要出奇制胜,只有创新这一条路。(下转第六版)

师恩难忘  兄弟情深

师范院校的学生从入校起,就接受为人师表的教育和熏陶。而在肖洒师兄的记忆中,商丘师专许许多多的恩师,更是“德高是范”的楷模,他们就像一颗颗指路明灯,在引领着学子们的生命航向——“主抓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王瑞雨老师爱学生如自己的子女;校党委宣传部长陈生杰老师不顾眼疾仍兢兢业业为我们指导工作;校团委书记丁益潮老师吹拉弹唱,引领校园艺术风尚;中文系宋立民老师才情飞扬,公开课上座无虚席;校广播站负责人陈文章老师俨然大哥般对广播站的我们在生活上体贴,工作上关照。更难忘几位专业上的“亲老师”——大一的班主任任付彪老师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大二时的班主任轩志峰老师亲如家长,谆谆教诲;精读课史厚敏老师嘘寒问暖;张峰老师带领我们参加全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体贴入微;系辅导员李兆强老师事无巨细地处理学生事务,关注关怀着我们的点滴成长……这些老师们的专业学术造诣和高尚的师德,在方方面面都激励和感染者莘莘学子:感念师恩,自强不息!”

过往的青春岁月中,一起学习、成长的“小伙伴们”如今虽已人到中年,但在“8951班级微信群”中,大家回忆起过去时,仍感慨万千。大学时代结下的同窗情谊终生难忘。而时常萦绕在肖洒师兄脑海中的两个励志典型,便是同学张增田和赵培远。他们都是农村出来的苦孩子。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酒肉朋友,他们可谓患难兄弟。那时候他们一起搭伙吃饭,无论是家里带的酱豆咸菜还是食堂里一毛钱一份的萝卜炒粉条,都能在惺惺相惜中吃出幸福感来。也是共同的爱好读书,使他们三个经常形影不离——把别人踢足球、会同学、谈恋爱的时间用来泡图书馆,各自默默读着喜欢的书,于无声中体味心灵的共鸣。后来,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奋发向上,互相照应、互相帮助、互相提携,实时分享工作、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为朋友的进步高兴,为兄弟的成绩骄傲,把艰苦岁月里患难与共建立起来的感情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未来和下一代。现在张增田、赵培远都通过考研、考博等方式在首都北京安家立业,功成名就,在各自领域建树卓著,但他们的友情从没有因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变化而疏远。就在去年春节前,为庆祝张增田乔迁新居,三个好哥们又聚在了一起,捋起袖子轮番下厨做饭,似乎又回到了你的糖蒜我的酱豆他的三蓝菜那样简单、青葱的岁月,那曾经幽暗的时光因一起走过变得色彩斑斓。

商师:我们心灵的故园

提到商师,肖洒师兄说的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母校,是我心灵的故园;商师,是我的、我们的大学。也许在校时不觉得怎么样,一旦毕业,随着时光的流逝,会越来越怀念当年的草木当时的人,哪怕是物质的匮乏也给了我们更富足的精神食粮……”

采访接近尾声。我想请肖洒师兄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寄语或忠告,但他谦虚地说:自己尚没有能力对他人指手划脚,只能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自省。他表示很想再回到青春年少时,趁春光正好,挤出更多的时间读书、走路、阅人。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和生活方式,只要作出的选择忠于内心,不要在回首时悔恨就好;他说教育的根本不是说教,而是身体力行;他说无法让一个二十岁的人明白四十岁的道理,因为他没有经历过,无法感同身受;他说聪明的人会从他人的经历中提取经验教训,无需刻意的提醒。师兄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无论信佛或是悟道,活着本身就是从幼稚、无知到历经人生坎坷磨难,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学会舍弃,归于平静。在那个唯一公平的终点,把所有浮夸的外在的不属于自己的事物统统放下,留下一个纯真的自我。

从当年肖洒师兄入校时看到的那个校训:“学高为师,德高是范”,到如今的校训“应天归德,智圆行方”,结合师兄求学、工作的经历,无不昭示着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营造,给学生以平台,发掘出潜在的天分,以达到梦想与职业的最佳契合,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商师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工厂”。

愿商师,我们的大学,这片不朽的精神故园,在岁月的浸润下,永远繁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