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郭立焕

(南阳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基金项目:2017年度南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科研项目(SZ2017023)。

摘要:高校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发挥舆论引导、营造氛围、宣传育人的积极作用,是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校报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受到新媒体冲击和排挤的困境下,高校校报应该立足师生需求、服务师生成长和发展,打造品牌,创新内容加强媒体融合,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和报纸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高校校报作为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在本校新闻资讯、人才培养、校园文明建设、社会服务等各种信息宣传报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典型代表的高校校报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新形势下,高校校报应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主动适应媒体融合的新语境,已经成为高校校报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舆论导向权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校报高校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党委的机关报,校报的主题,就是党委的意图,这也决定了校报比校园广播、微博、微信等媒体更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在报道立场、观点、思想、方向及具体的采编工作中,校报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弘扬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教育感染广大学生,以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引导读者和受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校报的编辑一般是由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兼任,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和写作能力,新闻稿件送审渠道严格,从新闻的策划、采写、编辑到印刷发行,都要经过学校党委的严格把关。“从某种程度上讲,校报营造的舆论就是学校党委、行政要发出的声音,在高校师生中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1]

(二)宣传内容明确

高校校报在学校党政部门领导下,以课堂改革、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学校活动为中心,传递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反映各方面工作的成就,展现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师生员工的心声,发挥着搭建桥梁、舆论引导、营造氛围的积极导向作用。因此,校报的宣传内容是明确的,就是始终坚持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全面地报道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使高校校报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大正方针、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了解学校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的窗口。

二、新形势下高校校报思政政治教育现状

(一)网络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1.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

网络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传递信息的速度十分快。如今,各个高校甚至学校各职能部门、院系都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微博,可以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布学校的重大新闻动态。而校报周期短则一周,长则半月或一月,出版周期长、时效性差、信息量少等不足使其无法满足师生读者的需求。等报纸编辑排版、认真仔细地校队,再印刷出版后,很多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失去了新闻的价值,自然无法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

2.信息量有限,与新媒体反差强烈

高校校报版面一般有要闻版、综合版、大学生活版、文艺副刊版四部分组成,版面非常有限,传递的信息量相对较少。而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盛宴。

3.师生互动不够,吸引力差

“对于校报编辑而言,其主要是集校、编、写、采于一体,无法与广大师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难以及时了解师生对校报的看法,致使校报处于被动状态。”2]而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可以参与和互动,这就使读者逐渐习惯通过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而对校报选择性忽略,极大弱化了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报道内容陈旧重复

高校校报由于其性质局限,过于强调宣传意识,而弱化了新闻属性。报道内容多为各种会议新闻、教学科研方面的成就、学校荣誉、活动信息、健康向上的随笔言论,而这些信息大都在第一时间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传播。“同时,学校各项工作有其规律性和周期性,每个固定时间段的工作内容都大致相同,造成了每年校报宣传报道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题材的重复程度很高。”3]对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高校师生来说,他们对高校校报的质量、信息的需求量有着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些情况迫切需要校报编辑记者认真策划,创新校报育人模式。

三、新形势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

(一)以人为本,丰富新闻内容

校报的读者主要是大学生,校报要想吸引读者,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倾听学生呼声,发动学生参加报纸工作,才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校报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讲好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涌现出来的生动故事,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鼓舞激励学生积极进取;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师及知名校友撰文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诸如学科竞赛、过级考试、考研求职、毕业论文、专业课学习等具体问题,给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针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人际交往的障碍,校报可以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等专栏,请从事学生学管理工作及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的老师撰写稿件讲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校报成为疏导学生思想感情的良师益友。

(二)注重深度报道,打造精品育人

高校校报的读者是思想理论文化水平较高的师生,他们渴望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一般的消息性新闻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校报要大胆创新,加强深度报道,扬长避短,打造精品育人。深度报道的形式多样,体裁不固定,可以是访谈评论、人物通讯、调查报告等。以《南阳师院报》为例,该报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围绕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科研成就等开设专栏专版,突出专题深度报道,系统深入地反映学校重大新闻事件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例如为弘扬家风家训,该报开辟“走进最美家庭专栏”,采访了10位教师分享美家庭好家风故事,文章连续出刊后,取得较大反响,并由校工会结集出版;深入与师生员工中去,挖掘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开展“喜迎十九大”“卧龙评苑”“学者风采”“讲师院文明故事”“身边的感动”等言论、专访、系列专题、专栏栏目组织策划了就业洽谈会、田径运动会、毕业季、迎新、军训、国庆、重阳等专版,报道师生身上那些感人的鲜活事迹,创作出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深受广大师生所喜爱,真正起到了校园主流媒体的作用。可以说,找准定位,改变传统办报思路,加强深度报道,力避与网络新闻同质化,是新形势下校报发挥自身优势的必然选择。

(三)推进副刊建设,加强文化育人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报纸副刊在文学体裁上,以为主的散文随笔占据了主流位置,以现身说事的笔记、故事体裁日益繁盛。一份报纸能不能吸引读者,副刊作用不容小觑。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在拿到校报后,首先会阅读副刊,副刊贴近生活,更能表现师生真实体验更注重对个体心灵和个体经历的表达。因此,提高副刊质量,是发挥校报育人功能重要的一环。

推进高校校报副刊建设,实现其“文化育人”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以优秀的作品吸引人,形成自己的风格。提高副刊品质并不是只刊登理论性、学术性强的文章,这样无法激起读者阅读的热情,但也不能为了迎合读者而刊登一些低级趣味的文章,作品内容既要贴近生活、主题鲜明,又要能够符合高校师生应有的文化品位,于寻常事中体现师生们爱国爱校的情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高雅的情趣,反映师生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二,以精美的版面打动人。读者拿到校报,往往首先要浏览校报的版面。副刊内容丰富,如诗歌、散文、影评、书评、游记、书法、摄影图片,等等,更有利于创新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切忌拼凑、杂乱、呆板,可以放一些师生的摄影、书法、绘画作品,将文字与图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力争做到图文并茂,增强美感,激发读者阅读欲望。版面设计是一种艺术,发挥这种艺术魅力,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有利于增强校报的吸引力,达到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四)促进报网融合,推进校报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高校校报应拓宽其传播渠道,主动与传播及时、推送形式多样、语言鲜活、互动性强的新媒体融合。校报作品因其在高校新闻报道中具有权威性、深度性、故事性和文化性等特点,将为其他校媒提供宝贵的宣传资源;其他校媒也会用其独特新颖的报道方式对校报作品进行包装宣传,从而为校报注入新鲜活力。4]目前,越来越多的校报在学校官方网站上开辟“校报电子版专栏”校报微信版,加强校报与新媒体的融合,逐步实现校报育人的全覆盖、及时性和深度化。高校还应该有效地利用目前大学生广泛使用的 QQ、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形式,将校报的发行拓展至移动终端,形成“报纸 + 网络 + 微信公众+QQ 群 + 手机报”的多平台模式,迎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媒体的深度融合。5] 报网联动与融合,创新工作方法手段,媒体之间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共同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报道,有效地弥补了校报的不足,提升了校报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王小娟.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创新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

[2]隋长虹.互联网视阈下高校校报创新发展探析[J].传媒论坛,2016(14).

[3]单珊.论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发展[J].时代文学,2006(12).

[4]刘国良.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定位与创新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17(2).

[5]陈春丽.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育人功能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