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大的交集是阅读



  2014年9月,我作为一名复读生,考进了中州大学。我在进入大学之前,对于这所未知的学校,内心是忐忑的。我不知道这座大学怎么样?环境美还是不美,条件差还是不差?楼有多高?地有多阔?教师是否和蔼?同学是否好处?我都不知道,也不太关注这些,也不敢期盼着大学生活有多么闲逸与美好。
  我对大学最渴望与最期盼的是图书馆,它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我从小就是痴爱阅读的,尤其在复读岁月,《青年文摘》《哲思》《百家讲坛》等杂志书籍是万万不可断。学习累了,精神乏了,前途迷茫了,不想坚持了,总是要拿出书来,随意地抽出几篇文章读,便是那段难熬时月最好的宽慰与奢享。
  我曾经自嘲地对好友说:“我这个人啊,三天不让吃饭,那是可以的,但是一天不让我读书,那是万万不可以的。”虽是笑谈,也见真心。大一时,才进大学,领到借书卡,我便迫不及待奔进图书馆,想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再也不出来。事与愿违,我们的图书卡暂不能用,还需要等些时日“解锁”。这也不是没法子,借不了,赖在里面看也行。每次进入图书馆,就告诫自己:“你不是大一的,你是大二的。”偷偷溜进书库,也不敢任意挑阅,随心趁手拿一本,搬把凳子,“蜷缩”在墙角,尽量不引人注意,痴痴地“啃着书”,直到要闭馆清人。这样的“窃书”行径持续有一段时间,直到我的借书卡能用了,我才敢放心大胆地进入,明目张胆地每个书架挨个查看书籍,直到挑选好书才肯离去。大一时候,除了兼职,就是泡图书馆了。不是夸口,大一时我对图书馆三个书库所藏什么书,每个书架放什么书,所爱之书在哪个位置,都是门清。虽然我不是管理员,但我对藏书的数目、位置、分栏也能说个大概。大一时,我借书是很随心的,只借喜欢看的,诸如名著解读、历史军事、哲学思想之类,每每如饥似渴,借回之后,总要用心看完,细细回品它的味道。
  大二时,我仍然坚持夜晚若无事,就泡图书馆。每次回来,走在校园那条柏油道上,人是极少的,风是极清的,星月也是极明的。在这三年中,前两年来往于图书馆,都是夜里行归;后一年来往于校报编辑部,日里赶踏。这三年来,我认识和记得的人很少,但是对道路的构造,道路两边的植物,所经所看的风景,都历历在目,细数心头。春日里去图书馆,满目碧意,青草翠柳;夏日里,天炎水静,时传鸟鸣;秋夜里,细风桂香,满面清怡;冬夜里,冰风冷手,芦雪映寒。校园的湖边、操场、红亭、活动中心等处,我都极少去,对它处风景也知之甚少。唯独对图书馆沿途风景,看了三年,到离难忘。我大三时,所担心不是毕业与找工作,而是恐怕能去图书馆机会愈少,能读书时间会更乏。相较于大一对图书馆的渴求,大三更觉得是对时间的惜珍,唯恐读了今天,明天便要离开;唯恐读了这本,那本再难翻开,如同无形鞭子,日夜悬在脊上,更催我攻读。我对时间的珍视,从未有过如今之烈。
  大三时,我在校报编辑部做助编,读书的时间被压缩,但是读报的时间却有增多。以前偶有读报,却并未坚持,但是在编辑部里,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不仅能使我关注时事,学习思政,增长见识,还能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排版与编辑技术,于学于读,皆有所得。
  我在此上学三年,有两年半都用在读书上了。我对中大感情和感恩,都寄于读书上了;我和中大的交集,也烙刻在读书上了。我不奢求我的大学生活有多么辉煌,有多么出彩,学会了多少东西,结识了多少朋友,办成了多少大事,留下了多少传闻,我只是希望这三年读书时光的积累,能够凝铸我以后的品性,能够养我精神,润我文章,尽己所能,作些成就;并且将这三年来养就的读书习性,在我身上根深蒂固地传承下去,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艰苦辛劳,不论贫穷乏力,不论时难事空,都能不忘阅读,坚持阅读,深刻阅读。
  关于阅读的一切,都是中大赠与我的,读书贵养德,养德重感恩。在这三年的生活和阅读交集里,感恩我的中大,愿有一天,我能反哺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