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多吃“学习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二十多岁的你,迷茫又着急。你那么年轻却觊觎整个世界,你那么浮躁却想要看透生活。你想做盖世英雄,却没有帮妈妈洗过碗,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出发不远的地方。”最近对网络上很火的这句话颇有感触,二十岁的我们一只脚驻足大学,一只脚已悄然步入社会,一方面我们需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更加强大,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累社会经验锻炼自己,避免自己成为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各种各样的事情以及形形色色的诱惑摆在我们面前,很多人就会开始迷失方向,失去自我,甚至大家会以调侃的语气抱怨:“学习好枯燥乏味啊!我只是个幼儿园毕业二十多年的孩子,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
  记得有项关于中学生长大以后想要从事什么工作的调查,调查显示八零后、九零后想当老师、科学家、企业家的居多,而近几年调查显示中学生想从事主播、网红、明星的却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中零零后也占据多数。这样一份清晰的调查对比也着实反应了当今时代的青年思想:越来越多的青年讨厌枯燥无味的学习,受主播网红的影响想要一夜出名,每天坐在电脑前开会儿直播就能轻轻松松月入过万。除了这种急功近利的畸形化思想外,更有一些青年整日沉迷于兼职挣外快,热衷于做更多的兼职来提升自己的社会经验,更有甚者中学即辍学步入社会,成为生产线上劳动者或者销售行业基层的销售员,服务员……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深思:为什么有些青年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呢?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第一:因为内心浮躁,急功近利。稍有付出就想要立竿见影的收获。当你上课听老师讲着味同嚼蜡的专业知识的时候,当你为了准备英语四六级一遍遍刷题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当你参加各种竞赛备赛毫无头绪漏洞百出的时候……每当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种生活并觉得毫无所获时,一个无形的巨掌便悄然袭来扯乱我们的思想:我们每天像陀螺一样在原地呆呆打转,看似踏实认真实则一无所获,这种生活反复持续下去又有何意义?这不禁让我回想起高三备考的时光,由于基础薄弱,所以复习起来总是比别人更加吃力。每当我在题海中被“淹”地喘不过来气的时候,内心的失落感便油然而生,愈是这样就愈是渴望进步。于是内心的渴望值与失落感愈演愈烈导致内心更加浮躁……第二:因为内心不坚定,缺乏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力。二十岁的我们刚刚脱离家庭步入大学,接触社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说都还是稚嫩的雏形,须得丰富经历不断提升自己方可更加成熟。于是在面对各种选择做决定时就很容易受别人的干扰,尤其是那些心理意志十分薄弱的同学,在决定周末去图书馆学习时,在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每天早起跑步时,在每天晚上写作业准备复习功课时,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一起打夜市去吧,我请客!来一把王者荣耀吧,五排就差你一个了……心理防线就崩塌了!相对于枯燥的学习生活来说,享受生活及时行乐显然更让人轻松自在,更何况在一群志同道合的求乐者的陪同下,什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第三:因为学习的苦吃在前面,生活的苦吃在后面。比起吃学习的苦他们更喜欢逃避!
  有人曾说大学生活真的是人生生活压力最小的一段时光了,每天三五节课,周末、国家法定假、寒暑假样样齐全并且每个月也不用为生活费发愁。可是就在这样美好的生活里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同学庸庸碌碌、不思进取呢?我觉得曾国藩有一句名言说的特别好:“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而且对于吃生活的苦,我觉得与其说他们宁愿吃生活的苦倒不如说他们不得不吃生活的苦。在时间充足、精力充沛、经济宽裕的条件下,如果不去主动吃学习的苦充实自己,那么毕业后必然吃定生活的苦!
  二十不勤,三十不立。趁着自己还未完全步入社会,应当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多吃学习的苦,化苦为乐,确保毕业后自己的知识能有用武之地。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是非,切勿好高骛远,投机取巧企图不劳而获。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保持朝气蓬勃的姿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骄傲,让我们趁自己风华正茂,多一些书生意气,脚踏实地保持坚定的内心去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学习古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假以时日定会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