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井冈精神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井冈精神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这句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反映了大家对于革命圣地井冈山的崇敬和仰慕之情。2016年7月,学校组织部分党员干部代表前往井冈山进行学习培训,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这是一次红色之旅,这是一次革命之旅,这是一次心灵之旅。学习培训期间,我们的心灵常常被震撼,我们的心潮常常在起伏,我们的眼里常常饱含泪水,耳边始终回旋着《映山红》、《红军阿哥慢慢走》、《十送红军》等红歌旋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井冈山,那巍峨高耸的身姿,仿佛红军将士英勇不屈的群雕;井冈山,以绵延千里的胸怀,接纳、保存了中国革命最初的“火种”。正是从永新县三湾乡参加改编的那700名红军战士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始了22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使这一点点星星之火,最终成为燎原之势,照亮了整个神州大地。

    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学院的体验式教学使人产生强烈的时空穿越感。当我们穿着红军服,重走红军路,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体验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仿佛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战士。当观看《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时,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豪情壮志、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的年代。

    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处处都留下了红军和毛泽东同志的战斗足迹。在永新三湾那棵见证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的古老的大枫树下,我们看到了青年毛泽东雕像在那里深思;在《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中,当看到背景中八角楼的灯光亮起时,我仿佛看到了毛主席还在那里奋笔疾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里,当看到悼念厅的墙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单时,那种震憾无以言表。井冈山周边的每一个县乡,都为革命贡献了最优秀的士兵。这些名单,仅仅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千千万万的战士牺牲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在小井红军医院被敌人枪杀的130余名红军伤病员墓地的不远处,就是红军老战士曾志同志的墓地。曾任小井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的曾志,在1998年去世后,根据她的遗愿,她的一部分骨灰埋在了这里。跨越了70年,她终于和她的战友们在一起了。

    红军在井冈山斗争的时间只有两年四个月。时间不长,但对于中国革命而言,这两年多的战斗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意义极其深远。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实际上也是毛泽东同志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探寻真理的过程。正是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得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正确论断,也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井冈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忆往昔,岁月峥嵘。“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时期,物资何其匮乏,毛主席却将新领的棉衣赠予贫农御寒,自己只穿两层单衣;朱总司令与战士们一同挑柴担米,“朱德的扁担”至今被人铭记。

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所开辟的革命道路,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也为我们党贮藏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