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未来有感





不久前的五一假期,我和室友一起看了刘若英导演的荧屏处女作《后来的我们》。电影在上映之前,就因为打动人心的预告片而热度猛增。虽然自己对电影文化并没有多么独到的见解,也更不愿像众多网友一样对这部电影做出一些多么犀利的评价,但我还是愿意就影片中一些打动人心的片段、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
影片中林见清和方小晓曾是相恋多年的恋人,在一次过年回家的旅途中,阔别已久的前男女友在飞机上再次重逢,两人一起回忆起当初相恋的日子。影片在回忆与现实两条线索中交织进行。昔日亲密无间的恋人,如今却各自拥有了双方无法踏足的圈子,不免让人再度为两人之前相恋的美好而感伤。见清显然已经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小资生活,而影片却并没有对小晓的生活做过多的交代,断断续续的生活场景却也能看得出来她过得并不如意。影片中男女主角重逢后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对白,小晓对见清说:“那时候,在东北老家的农村,我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所以我才来北京。现如今,你已经娶妻生子,有稳定的工作,有幸福的生活,可是,你还不是一眼就看到自己的未来了啊。”小晓说这段话之前,见清话语中尽是对小晓不如意生活的怜惜。我不知道小晓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不愿让曾经的恋人可怜自己,还是她仍在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当初的梦想:不愿过着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
观影过后,我曾无数次回忆起小晓这段话。不断对自己发问:“你愿意过那样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吗?”也许从某种角度看,一眼就能看到的未来代表着安稳无忧的生活;追寻未知的将来,意味着他们甘愿一点点驱散眼前的迷雾,努力探寻着背后那光怪陆离的生活。
现实中有多少像小晓一样的人?像她一样不甘过着那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宁愿在大都市昏暗的廉租房里,向往着窗外的阳光,也不愿在老家过着那如同湖面一般丝毫掀不起波澜的生活。在有些人心中,女生毕业后当个工作稳定、受人尊敬的老师就挺好。最初听到这样善意建议的我,还总是想和他们理论一番,然而诸如此类的话听多了之后,渐渐觉得没有必要了。毕竟生活本就是个最具变量的东西,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的明天。
在某些时候,我又挣不脱这样一眼就能看到未来的生活。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怕是林父了。有些场景让人心酸:年夜饭时,父亲一勺勺挖着大玻璃罐里的辣酱,一笼又一笼热气腾腾的粘豆包;父亲手里逐渐不会使用的遥控器,逐渐失明的双目;父亲说过的话、留下的信;到最后他走了,家也就不在了。许多天后,再回忆起关于林父的片段,仍有鼻酸泪目的感觉。害怕联想起、又无法不联想起,十年、二十年后自己的父母会不会像影片中那样满脸沧桑,而那早已不再年轻的眼神中,满是对儿女的幽幽神伤。父母终会老去,是我能预料到的未来。
曾经听过一句话,希望你成功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我相信,这是每个不甘平凡的年轻人共同的目标。你迫切追求成功,有多半原因是想给生你、养你的父母以报答。这样的未来大概是每个人都愿意展望到的。
一部电影,不同人有不同的观影体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希望我们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