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
我校老教师、老领导肖鹤麟口述校史

建设校舍场面
人物简介肖鹤麟,1954年毕业于青岛农学院,分配到长春电力设计院 (原原料部电力管理总局长春电力分局)。后调往苏州建筑工程学校工作。1958年9月,作为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支援安徽建设的324名师生中一员,参与到我校早期的创建工作中,并担任一线教师,长期讲授抗震设计学课程,后来走上了副校长的领导岗位,亲身体验、见证了学校的艰难曲折创建历程。
披荆斩棘建校舍1958年9月,电力部建筑工程学校和建工部建筑工程学校两所学校决定合并保留一所。富余的教师分为两拨,一批支援福建,成立福建建筑工程学校;一批支援安徽,成立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当时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有52人支援安徽。当时的安徽相当落户,合肥当时也只有5万人左右,52个教师里面,大部分都是电力部苏州工程学校的教师,来自建工部建筑工程学校的也有几个。当然支援安徽的并不仅仅是这52名教师,还有图书、资料测量仪器等等一系列物资器材等。这些教师和仪器,加上苏州建筑工程学校272名学生、沈阳计划经济学校4名教师、以及安徽省建筑厅干训班179名师生共同组建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这就是安徽建筑大学初创时期的全部家底,时址位于合肥市青年路东陈岗 (现徽州大道)。
由于当时社会“浮夸风”较严重,远道而来的师生们原来以为迎接他们的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校园环境。可呈现在眼前的却异常残酷,学校四周罕见人迹,校内仅有瓦平房两栋、泥巴草房九栋。生活上,用来填饱肚子的只有山芋干,师生的一日三餐难以得到满足。饿的慌时,逮老鼠下肚的情况也不鲜见。
尽管一些师生有牢骚,但是,很快,在校长秦亚光的带领下,全校师生边教学、边劳动,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校园建设中去。全校师生每日徒步去十里之外的老火车站搬运木材,并在夜间运输施工器材与水泥。一根根木材、一袋袋水泥见证了建大人草创时期的披荆斩棘和艰苦卓绝。师生们就这样用辛勤的汗水盖起了属于自己的教学大楼。
据统计在建校一年时间里,全校师生不分白天黑夜,新建教学楼、宿舍、实习工厂、厨房、餐厅等建筑面积达13764平方米,为了配合教研、科学的需求,建立了物理化学电工和建筑材料四个实验室,一个图书馆。校内初步建立了生产劳动基地,成立了机械、木工、水泥、电焊四个车间和一个实习工地。能接纳参加木工生产160人。土建施工172人,综合劳动383人的劳动基地,完成产品总值达23万多元,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成立专职机构,指定专职人员。试制成功的有四用扩音机、电焊机20匹电动机、教学模型等仪器和机械设备24种,试制中的有超声波鉆床等精密仪器及设备。此外,59年生产粮食3598斤,蔬菜31715斤,建立了养猪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未完 待续)口述:肖鹤麟 整理:李万银 杨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