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个统一”,当好青年学生的引路人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今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第33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主导作用。对于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安徽建筑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校于教师节前夕召开庆祝第33个教师节座谈会,会上,党委书记杨兵提出希望,再一次勉励全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持“四个统一”,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建设发展之根基。就当前而言,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自觉践行“四个统一”,不断提升师德境界。
  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重在育人,教书必须育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不光是思政课教师肩负育人使命,其他专业课老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而,所有教师都要树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只有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守好高等教育这段渠、种好高校这片责任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要求教师“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课的讲堂上讲授教材时,不要只是毫无感情的说明真理,而是要使青少年沿着科学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其目的显然是强调教书与育人要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言传身教,就是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作为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言传得好,才能够在课堂上充满自信,游刃有余,才可能把知识点讲深讲透,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把握。言传和身教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言传中融入了身教,身教时常伴随着语言。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孔子也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不能搞双重标准,说一套做一套,对人是一套,对己是一套。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惟如此,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无论是搞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科,都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板凳要坐十年冷,做学问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研究过程,必须持之以恒。惟其如此,才能成功“问道”,才能探求到事物内在的规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理应要到社会广阔天地中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在服务社会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学者必须了解人类的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大凡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无不潜心致力于与社会实际密切关联的科学命题研究。所以,高校教师为学问道,切忌坐而论道,闭门造车,而应着眼社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是高校教师从事学术活动的两大基础。学术自由是从事学术活动的最高境界,只有让教师在一种真正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进行研究,才会不断产生创新成果。但是,学术自由不等于放任自由不受束缚。比如在课堂上,作为老师就不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能牢骚满腹,把中国说得一团糟,把中国当成负面案例库。而应全面地、理性地、历史地、发展地看中国,既要讲中国的不足和缺憾,更要讲中国的优势和成就;既要看中国的今天,也要看中国的昨天,更要前瞻中国的明天,通过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未来。所以说,学术自由是相对的,是在一定的规约和限制条件下的学术探究自由。学术规范是学术自由的保障,进行学术活动必须遵守学术规范,高校教师如果不恪守学术规范,急功近利,甚至剽窃学术成果,学术自由就无从谈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