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月 端 午 香



  进入阴历五月,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端午的粽子味道飘散在空气里,别有一番滋味。这气味不同于四月的槐花,也不同于八月的桂花,有别于腊月的梅花。闻到粽子的青香、吃到蜜枣的甜味、带上五色丝线、在耳朵孔涂抹上雄黄酒、佩戴上妈妈亲手缝制的香囊、门楣上插上艾草、家里备上五样草。端午真是个享受生活甜蜜的日子。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端午节这一天,在我们还没有起床,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早早的就去地里弄好了杨柳枝、猫猫眼草、车前草、麦草、艾草等,挂在院子里的墙上,由绿变黄,在一年里,我们都能够看到它们。暑天,特别热的时候,母亲会用这些草熬水给我们喝,解暑降温去疾病。母亲在端午节这天,会做好多好吃的粽子、油条;会缝制“老驴布袋”,装上玉米籽,带在小孩子身上;缝制特别好闻的香囊,佩戴在女孩子身上,防止蚊虫叮咬。
  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在校园里碰到梁老师和我打招呼,笑的十分亲切,我和梁老师不大熟悉,平时也没有多少交往。他问我:“你妈妈是不是在你这里住?”然后告诉我,他母亲前几天来了,他要上课,老人家自己在屋子里,找不到说话的人,着急,住几天就要回老家。还念叨着说学校有个王老师,王老师的母亲会缝制“香布袋(香囊)”,爱和大家说笑,还说不知道在第几排住,找不到。梁老师说,他问了好几个人,打听出来他母亲说的王老师就是我,还记下我的电话号码,说下次他母亲来,就给我打电话,让两位老人作伴,好在一起说说话。走在校园里,不时会碰到一些老师,说是得到了母亲缝制的香袋,向老人家问好。
  母亲很喜欢大学校园里的环境,每次来小住一段时间。母亲88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腿脚便利,每天上午、下午下楼锻炼两次。住在老校区时,我在新城区上课,早上离家、很晚才回,母亲每次都会把门开个缝,看着我上楼、进屋。住在新校园里,中午可以和母亲一起吃饭,母亲会给我做手擀面、包饺子,真是超幸福的感觉。
  我不能陪伴母亲时,母亲有自己的“事业”可做。母亲就缝制各种各样的香囊,先是剪出元宝形状的两半布料,用硬塑纸备好,粘上浆糊,晾干。然后,细心绣上各式花样,再把两片缝制在一起,在包包里放上棉花,填入香料,在香包的下边缝上流苏,流苏中间穿有小珠子和闪光的塑料小片片作为装饰,用红线做成长长的带子,可以挂在脖子上或者挂在手包上。
  母亲早上五点多就起床,坐在窗台下,开始她的事业。母亲年轻的时候,会裁剪衣服,会经纬棉线,安机织布,经常帮助邻里街坊。看着细小的针线在母亲手中翻飞,做成一个香袋费时费工,母亲既心灵手巧,又很有耐心,会扎很精细的花纹在香袋上。有一次,我说让我试试,扎花还真不会,做不了。母亲就笑说,你是读书的人,从小也没学过针线活,读书去吧。
  母亲做香包用的明黄色布料,大都来自于包装盒内衬,一些边角废料,红色的、绿色的小布条,都可以成为做香包的原料,它们在母亲手下变成美丽的、各种花纹的、多彩的生活用品。
  有时候,看着母亲不停的做针线活,常常会劝她歇一歇。母亲就说,多动手好、多干活好,你二哥说多动手头脑灵活。母亲认为,做医生的二儿子的话是正确的。也常常告诫我,在学校要好好教书,要我们向秀才老姥爷学习,教一辈子书,把学生教好。
  母亲做出来的小东西基本上都送人,我的很多朋友都有母亲做的香包和坐垫。亲戚家里的墙上、门上、开的汽车上,也都挂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我母亲做的香包。我的朋友付老师爱读《道德经》,她就把老妈做的香包、坐垫拍了照片放到微信群里,引用老子 《道德经》的话:“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母亲也喜欢付老师,见到她就往她口袋里塞香包。付老师给学生讲我的母亲怎样利用旧物,赞颂高龄老人依然勤快,告诫学生告别懒惰,做终生勤劳的人。
  母亲做的香囊在端五时节备受欢迎,也希望这种香味能传送得更远,更多的人能闻到这温暖的馨香。

  (本文获校工会“引领女性阅读·建设文明家庭”主题读书活动征文作品一等奖)

      (作者系法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