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业的信息“朋友圈”对高校课堂可见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韩灵杰BIM教学团队入驻学生课堂
BIM(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技术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一种新工具。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老师韩灵杰敏锐觉察到这项新技术未来在建筑领域的巨大发展空间,充分依托学校和学院的优质平台资源,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组建了BIM教学团队。在韩老师的带领下,BIM教学团队积极参报全国的BIM类比赛,相继收获了不同类型的奖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我校BIM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融合多方专业 打造精深教学团队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韩灵杰老师将BIM技术的突出特点形象的称为土建行业的“互联网+”、建筑物的“朋友圈”、建筑软件的“官方语言”,也可以说这项技术是建筑物中的3D,但是这种3D不仅仅是个模型,更多的是信息的加载,所以才有“互联网+”、“朋友圈”等信息的传递。
据韩灵杰老师介绍,BIM技术在教学实践上具有相对突出的优势,如果说我们原来的学习是将三维变成二维,然后再将二维变成三维,中间需要一个过渡。那么,现在就不需要这个过渡,利用BIM技术便可以直接三维对三维,还原建筑物本来的信息面貌,实现了所有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数据信息都能共享和监控,为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造价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智慧城市”带来了无限可能。
为增强我校土建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未来建筑行业对BIM人才的需求,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审时度势,将BIM技术引入高校课堂教育。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融合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组成了以韩灵杰老师为代表的BIM教学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韩老师结合各位老师的专业特点,有意培养老师们某方面的优势,逐渐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然后,统一分工,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突破学习成本 打磨各项专业研究
提到BIM技术,韩老师颇有感慨,他说:“在我们学校,我不是最早做BIM的,但我是最后坚持下来的,而且我不仅自己坚持下来,还带着我们教研室其他老师坚持下来。”
“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老师”,开展BIM教学对老师自身理论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要突破实践教学的难点,让BIM课程真正走进学生,老师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决定组建以工程造价教研室为基础的BIM教学团队开始,以韩灵杰老师为代表的老师们在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挤出业余时间抓紧学习BIM技术。对于老师来说,学习BIM成本很高,不仅仅需要高配电脑、高速网络,还需要老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对软件的每一个命令,都得自己去摸索,有些还是全英文版的,没有中文教程。学习完软件后,教研室老师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课程内容加以整理,编写成教材。
韩灵杰老师说:“BIM技术有20个软件、插件之多,有的培训机构学一个软件就可以去培训了,而我们学一个软件连基本的课堂都上不了,所以学习成本是非常高的,那么我们怎么解决,就是靠老师们在业余时间摸索。最突出的是薛晓燕和袁棪两位老师,来了不到三年,已经学了4套系统。”教研室老师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利用业余时间刻苦钻研BIM类软件,即使曾被质疑、被看作另类,依然坚持不懈。
引入专业课堂 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
“作为本科教育,将BIM作为一门概论课来上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但是要想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将BIM技术引入高校课堂,要具体考虑到上几门课、上什么内容,我们已经摸索两年了,还在不断摸索中,现在已经基本上形成了。”韩灵杰老师满怀信心地讲到。
据韩老师介绍,实行项目化教学主要通过三个完整的建设项目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首先理论课方面,从《房屋建筑学》《施工组织建设》到《建筑工程造价》,通过一个具体的建筑项目建设,将整个理论体系贯穿其中,当整个理论课程学完,相当于学生参与了具体工程的建设。为保证学生在项目建设中应用的理论知识全部正确,韩灵杰老师及BIM教学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经过两年的知识打磨,结合网上有限的资源和自身的实践探索,自编出一套专业性强且适合学生学习的BIM教材,建立了一套独有的BIM理论体系。其次,在实验实训课程方面,学生做的课程设计从《工程测量实训》到《BIM虚拟建造》再到《招标控制价编制》采用的都是同一套图纸,同一个工程,学生通过实训,就可以独自完成一个完整工程建设。即使其中一门课程学习出现问题,每门课程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间隔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来修正完善,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强化动手参与能力。最后,在毕业设计方面,根据学生专业及各自的学习特点,组成一个毕业设计团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方向,全过程参与到该项目的设计、建模、造价、施工过程中,实现毕业前的大练兵。
适应时代需求 紧跟新工科建设步伐
BIM技术作为土木建筑工程行业的一种“新”事物,正是时代发展变革的新突破,是专业知识结构调整的必要举措。面对我校正在积极推进的新工科建设,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作为我校培养工科人才的一个重要领域,紧跟工科建设的“新”步伐。BIM教学团队的负责人韩老师表示,新工科建设提出的新形式、新内容,让我们更精准地找到了BIM课程的角色定位,首先要结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专业特点,找准一个方向,排除干扰深入做下去,然后通过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打造自身精准品牌。
为适应企业用人的“新”需求,土木建筑工程学院BIM教学团队积极探索“BIM实验班”和“BIM精英班”双班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就是为教学团队进行基于BIM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积累经验,采用的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不妨称为第一课堂;精英班则是采用第二课堂形式,主要是利用老师和同学们的业余时间,在原来实验班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进行实践教学。BIM教学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对促进新工科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通过BIM技术的学习,韩老师带领的BIM教学团队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一项专业技能,更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这种团队合作并不是靠和别人拉关系、套近乎,而是在具备专业技能、接受实践锻炼后的一种专业技术协作。
树立师德典范 培育德才兼备型人才
在BIM教学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也有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由于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缺乏项目实践经验等诸多方面原因,他们开始是持怀疑态度,很多学生经历了质疑、反感的心理过程,最后却喜欢上BIM技术研究,甚至决定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前两届BIM团队的同学大多数也都从事着BIM的应用工作。
韩灵杰老师不仅在BIM技术钻研过程中埋首苦干,更不忘记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用以德育人的精神品质沐浴着学生。今年5月份,韩老师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事情批评了学生,晚上回家又担心学生的抗压能力,所以在学生专用的QQ空间里发诗句“三百盘山云揽腰,路餐焦渴饮林泉。桃李浸得石泉冽,木兰深处景正酣”,以鼓励学生,保持斗志。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批评、自我批评,以婉转的方式抒发心意,韩老师和学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几年来,学生们越来越喜欢BIM,越来越喜欢这个团队,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专业。
已经跟随韩老师学习BIM技术长达三年的学生郑晨旭谈到,这三年来,在参与BIM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成长和收获,对BIM知识管理体系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专业定位和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做人上,老师言传身教,引经据典,循循善诱,做事上,始终坚持毅力和恒心。
后记
两年多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韩灵杰老师带领的BIM教学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BIM教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团队中的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各类BIM技术比赛,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建筑软件技能认证大赛——BIM5D网络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未来,在探索BIM教学理论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师生将继续进行BIM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紧跟新工科建设的步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工科学子,应对时代发展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