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11-04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诊室里,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刘兰林老师刘兰林,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原为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主任和温病学教研室主任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督导,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务,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优秀教师,省级教育名师,《中医药临床杂志》常务编委,《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省级精品课程《温病学》负责人及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温病学》负责人。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科研成果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主持和参与安徽省教学研究重点课题3项,在省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学术著作20余部,分别担任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三五” 本科规划教材《温病学》副主编、全国研究生教材规划教材《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副主编,在全国中医温病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踏进国医堂,蓦然间浓浓药香便充斥鼻间吗,但更加令人沉醉的却是这里岁月的味道。人常言老中医,老中医。经年累月,也许是对中医的最好写照。每一位堪称国家级的中医大师,无不是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里,孜孜不倦,奋力前行。— —图为教师节王键校长、戴敏副校长慰问刘兰林老师“相比西医而言,中医的成材过程的确是漫长的。”已在中医之道上浸淫近40年之久的刘老师,在中医一道上,其实赞同老中医这一说法,她认为“中医要有沉淀的过程,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个沉淀、积累那就是要你在临床上反复的打磨,反反复复打磨很多年。”西医的治疗方式进入中国本土以来,发展是迅速的,并且因为一些方面的优势,似乎对传统中国医学造成了冲击,然而,当被问及这一方面时,刘兰林老师却对中医有着无与伦比的信心。“我一直认为其实中医学这个专业,从它的发展来说是有着它的强大生命力的。”刘老师觉得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医学如中国医学一般,从临床实践中而来,传承了两千多年后,仍然具有它临床的生命力,因此,中医学专业必将是发展壮大的。刘老师从不怀疑中医的延续性,也一直在为中医学的传播默默贡献着,用自己最赤忱的心诊治每一位病人,向他们传递中医的力量。刘老师笑言:“如果让我辅导同学们填写志愿,我会让他们都填写中医学。”显然老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可以学习这一专业,将中医学传承发扬。刘兰林老师的在研究著作,科研成果方面可以说是硕果累累,然而可以想象在中医这条路上,年复一年的进行科学研究是有多么的困难乏味。但在刘兰林老师看来,中医的研究无论是文献研究,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更需要的是研究者的坚持。刘兰林老师说,她觉得中药里忍冬藤是与她的性格有相似之处的,忍冬忍冬,这种草药的坚韧与刘老师性格中的某一部分如出一辙。刘兰林老师师从于全国著名温病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副组长王灿晖教授及全国四大中医教研名师之一的杨进教授。在刘老师的从医之路上,这两位教授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与关怀。正因如此,在刘兰林老师教书育人过程中,将这种帮助与关怀给予了她的每一个学生。爱生如子是刘兰林老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所有刘兰林老师学生的确切感受。刘老师在学生们的眼中,一向是和蔼可亲的人,在对他们的教导中因材施教,富有耐心,注重他们在中医道路上经验的积累。刘兰林老师的一位学生曾深情的对教授说:“感恩您老师,每次都带着疲惫的身心来帮我不断的修改开题报告,有时我真的很自责自己的不认真及怠慢,给老师带来这么多的麻烦。您的认真及博学多才,不得不让我敬佩。能在您的门下学习,是我的三生有幸。谢谢您,老师。好好休息吧!”从学习到教导,刘兰林老师经历了许许多多时间的考验,但中医的传承却在这种考验里得到了体现。“学医先要学做人”,在刘老师的人生道路上,或许中医不止是医术上的传承,更是道德品质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