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岁月无悔

    小时候,我经常去外婆家走亲戚。吸引我的,不仅有和蔼可亲的外婆和装了一肚子狐仙鬼怪的二舅,还有二舅的那只小木箱。

  那只看上去实在不起眼的敞口木箱,由几块碎木板勉强拼装而成。起初,它静默地躺在屋角,简陋寒伧得几乎不引人留意。一天中午,当我鬼使神差地走近它,才不禁顿感意外——木箱里除去日积月累的灰尘和蛛丝,竟然全是书,满满一箱子!这个意外发现带给我眩晕般的惊喜,一下子照亮了我小小的心灵和11岁的世界。我把木箱搬到阳光下,小心翼翼地用布片拭去每本书上的灰尘,犹如擦拭自己的灵魂一般充满敬畏和虔诚。

  二舅的木箱不大,藏书却不少,大多是言情、武侠小说,难得还有几本外国名著。于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躲进了金庸的江湖中,刀光剑影和恩怨情仇使我眼花缭乱,齿颊生香,读得我如痴如醉,忘情忘我。

  那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小小的年龄,小小的我,从此,在我家和外婆家之间,不舍不弃地做起了搬运工。一年后,当那只木箱彻底被我掏空的时候,我才结束了自己辛苦的搬运生涯。

  迄今,对二舅的那只小木箱,我依旧念念不忘和由衷感激。是它,带我闯进一个全新的、充满着无穷魅力的神奇世界。

  小学尚未毕业,我的阅读欲求已经贪婪得无以复加、难以遏止,几乎所有能被我抓住的文字都未能幸免。因为经济拮据,偶尔我不得不打打自家老屋后面那棵歪脖枣树的主意,避开母亲的耳目,拿一包红枣儿外加才从草窝里摸出来的两个鸡蛋,从村里“拨浪鼓”那儿换回一本本小人书。那些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无疑又构成一片令我格外着迷和眷恋的精神故土。小人书给我的影响是深刻的,一直到后来在大学里读汉译本,却再也读不出幼时的那种境界来。

  我读书较早,贪多。书读多了,人便“痴”了。若论得失可谓一笔糊涂账。小学时读书,为躲避母亲“焚书坑儒”而东掖西藏,大寒之夜也曾挑灯不寐,久之,落下肩周炎、鼻炎的痼疾。初中时读书,吃住在校,三间大通铺,我在里,一盏25瓦的黄灯泡居外,读个昏天黑地没人问,直落得个视物不清如隔雾看花。高中时读书,耽误了“辛苦遭逢起一经”的锦绣前程。到了大学时读书,竟无暇顾及风花雪月的个人情感。那些读书的岁月,那些文字的欢娱又岂是“怨悔”二字可以轻易抵销得了的。

  读书,使我腹有诗书气自华,思想得以在一个高度上自由地飞翔。读书,使我被村里人嗤笑为书呆子一个。对此,我无言,或者是不屑于去辩白。村里人家不读书,自有他们的活法,而我若不读书,便是无知和浅陋。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形容书是照亮人生的灯,再贴切不过了。我常常思索,要不是书籍拯救了我苦难的灵魂和生命,自卑和绝望会像“癌”一样缠裹我一生一世。我可能会在不和睦的家庭中永远扮演那个“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角色,在父母数十年如一日的感情纠葛中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在慢慢的麻木中拒绝生活本质的美好……当昔日远去,雾霭散尽,是书本最终照亮了我的人生,驱走了黑暗和寒冷。因此我始终坚信:书,是一个人灵魂的家,尤其对那些正处在不幸中的人来说。

  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来,就是一部“读书三步曲”。童年时读出了孤独,少年时读出了狂热,青年时读出了执着,那些美好难忘的读书岁月啊,到底泊了我多少美丽晶莹如“玻璃翠”的人生幻梦?因为太美,只能叹息,但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