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出的自我

一直觉得自己活得不够从容,少了一种不假思索就可以奔涌而出的热情,大抵是因为太多“条条框框”框住了自己,或是自己不太丰满的羽翼而不敢坚定地面对渴望的一切。


始终明白,这是我性格里一直缺少的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就是不断找寻人生补给的过程,我相信,我缺少的,并不是我无法拥有的,而是因为我放弃寻找。内心的不安让我清醒地看待自己,成为我保持现状的由头。


以前我畏惧告别,畏惧新环境带给自己的不确定。后来我丢掉了安全感,离开家乡和父母规划好的一切,一路向北,来到中原。我并非讨厌那里,我知道那个即使冬天风也温柔的城市,永远都是我最温暖的巢床,无论我凯旋还是败归,它都会在那里笑着迎我回家。而远行却是不一样的,看惯了四季如春,也想体验四季分明,在离家1380公里之外,一切都未知,一切也都自由,一切的开始都要靠自己去建立,既然如此,我想也不必“拘泥区区行藏的所在”。


以前畏惧太过漫长的独处,特别是在陌生的周遭里,每每出行,因为不太想把力气花在交际、互相理解上,尽量选择与熟人同行,或是选择最快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现在的我,在充满各种味道、各类声音的车厢里试着和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天花乱坠谈笑着一切。撞见不言而喻的默契,便会欢喜地回味很久;遇见横冲直撞的面孔,想到自己也有一堆缺点和怪脾气,就把锋芒悄悄藏起,善意的聆听他真诚的倾述,退一步,反而更近一点。


以前的我害怕被否定,拒绝尝试不太擅长的东西,所以最开始我不太敢写评论,也没有决心可以把它写好。在摆脱犹豫去做了之后,不断在错误中磕磕碰碰、不断在吸收之后“重建”,要表达的东西在脑子里也变得历历分明。而后终于体会到新闻评论的魅力,它让我藏起了个人情感的好恶,保持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社会事件,形成更为公允的判断。虽然仍有值得诟病的地方,但在写作过程里我已收获良多。


“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去年七月在蜀游玩,头顶烈日不愿意匆忙下山,就中途歇息在峨眉山腰一座不大的庙宇前,遇见一位陌生的老者,交谈许久后他和我说:“你也许适合生活在别处。”不断跳出条条框框,不就是去“别处”吗?“人总是在试图逃避命运的路上遇见自己的命运”,也许我是幸运的。


    山本耀司说:“自我是不存在的,你只有碰到外面的东西,才能碰撞出来自我。”不断跳出条条框框,撞上一些别的东西,再反弹回来,这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总是伴随着惶恐。碰撞后流露出新的自我,既陌生又熟悉,也掺杂了外界起起伏伏的情绪,可它比因循守旧强,将自己放大还能往回收,但不做就只能停在原地。好在年岁尚轻,没什么能削弱我们想不断找寻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