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敦煌



  王朝旧事如梦。纵使历史的风沙肆虐千年,敦煌,那无言而又沉重的背影,却被勾勒得越发清晰。
  浓密的树荫下,情侣挽着手散步,老人于石桌上下棋谈天,孩童拉着妈妈的手赖在玩具店门口。这一切,就像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温馨小镇。然而,我却从那敦煌的空气中,嗅到了一丝厚重的历史气息。
  踏上敦煌的土地,就像置身于一个千古谜团。在这温暖平静的日常背后,古老的历史仍然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放眼望去,一条窄窄的公路上,没有一丝绿意,满目荒凉。黄沙夹带着石子,遍布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那唯一的植物———枯黄的骆驼刺,不断地与干旱的气候抗争着,即便如此,它也早已被熟悉这一切的人们所遗忘。没有飞鸟掠过,也不见走兽的身影,这茫茫戈壁滩,像是被生命遗弃的地方。当然如果你起得足够早,早到阳光还没有到达这片土地,也许可以在黑暗中依稀看到些许光芒,可能是远方的灯光,也可能是过路的羚羊。
  远处,地平线弯出一个神秘的弧度。在这里,夏天的温度更容易被感受到,因为你的眼睛能轻易地捕捉到“流动的热浪”,这种直观也只能在空旷的边疆才能体会到吧。
  几个小时的车程,景色都已看厌,就在我昏昏欲睡时,一座古城兀然出现在眼前。我顿时了无睡意,有种释然的感觉———终于到了玉门关遗址。下车环顾四周,却一片空荡荡。经过历史沙尘的洗礼,曾经宏伟的玉门关早已灰飞烟灭。如今,只剩下一座名为“小方盘城”的黄土小城。悲凉感油然而生。我想,如果不是旁边立着块遗址的石头标志,根本无人问津。这孤城无言地矗立于夏日的骄阳下,仿佛在朝代更迭后,已厌倦了诉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千百年前,玄奘踏出这里,众多商人踏出这里,告别了故乡,出去寻找心属的东西。
  我们在太阳西沉前赶到了汉长城遗址。此时,斜阳的余晖正洒满整片大地。汉长城,茕茕屹立在夕阳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我驻足凝望,这长城,曾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岁月的车轮无情碾过,即使只留下这一排土墙,依然见证着昔日的历史。我捧起一抔土,这泥土,一定浸染过无数戍边烈士的鲜血吧。不然,怎么会如此殷红?
  离开这令人喟叹的汉长城,扎营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大西北的天空,黑得很慢。到了八点多钟,天边还有余光。于是我们在这充斥着石子砂砾的地上,支起桌子,煮起了茶。我们围桌而坐,静默不语,只是看那茶叶沉浮。渐渐地,茶香弥漫开来,深吸一口,沁人肺腑。啜一口,细细品味,听他人讲茶的苦涩、甘甜,讲人生的起伏、荣辱,讲世间的苦乐悲欢……我突然笑了,人生俗世,和历史比起来,是不是太渺小了?
  休息了一整天后,我们终于驱车前往阳关。参观完阳关前的博物馆,又骑上马,沿着遥远年代商人们走过的古路,直达阳关遗址。恍然间,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当年,玄奘正是由这一关再次踏上故土,结束了他的取经之路。当他面对着这广袤的故国山河时,他是否热泪盈眶,是否怀着由衷的自豪感,是否想跪下来,吻一吻脚下的故土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今天,我回来了。我带着梦寐以求的经书,回来了……”我想象着,也许只有那山坡上的阳关烽燧,才知道那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吧。
  历史太过沉重,戈壁太过苍茫,后人已无需刻意揣摩何谓沧海桑田何谓物是人非,无言的黄土早已把这份苍凉悲壮诠释得淋漓尽致。当我真正贴近这片神秘的土地,我才明白,历史就是如此令人神往,令人慨叹。于是,带着一份肃穆的情怀,我告别了苍茫戈壁,告别了历史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