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后的文明
近日,一则“中国式赏樱”的报道再次刷屏了网友们的朋友圈。近年来,中国游客在外国景点不文明行为的曝光似乎已经屡见不鲜。诚然,大部分中国游客的素质还是比较高的,破坏景点环境的游客毕竟是少数,然而就这仅有的少数却往往在被曝光后被网友们强制代表了所有的中国游客,各类“中国式”层出不穷。
细究那些不文明事件,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游客在陌生的环境,拍摄者大都是抓拍或偷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仅是在国外,在我们身边这类不文明现象也并不少见,而做出这类不文明举动的人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与我们并不熟识。
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界定,这点在社会应该是达成共识的,在各类曝光的不文明行为中即使网友有各种“不得不”的理由,但在这一行为是否文明的认知中大家是一致认定不文明的。出国旅游、访学,当社会媒体的采访镜头对准自己,当自拍的相机对准自己时,没有人会做出不文明的举动,所有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自我约束,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影像会出现在对外的电视网络、他们的朋友圈中,这也就出现了许多不文明行为都是“别人家的媒体”曝光,因为没有人发现镜头是对着自己的。这一点在生活中也很常见,三五成群的伙伴集体出游时没有人会随地丢垃圾,做出不文明行为的往往都是落单或者个人出游的,因为每一个熟识的伙伴就像一个镜头时刻记录着自己的言行,在镜头前每一个人都是文明的使者,当周围的环境与人群都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即使不文明一次又有谁会知道是谁做的?
校园生活也是如此,每天“产生”垃圾最多的地方不是学生齐聚教室,也不是常常经过道路,而是林荫小道、跑道操场、观景湖廊桥,这些地方相对空旷,聚集的人也往往和自己不是一个群体,这种环境往往会诱导那些文明意识不够坚定的人产生“反正没人认识我,这种地方多一点垃圾也不会有多大影响。”的想法。小至校园环境,大至社会人文环境,文明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造就的,但却是一个人的不文明可以毁灭的。
2016年4月15日,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认证官方微信“黄浦公安”开设“曝光台”栏目,以照片配文的形式,曝光了12位多次闯红灯的行人,此举引发了网上褒贬不一的评论,官方将不文明的行为用镜头记录下来并予以曝光这在中国实为首次,此次曝光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中国式过马路”行人一次警告,也是对镜头后文明的一次评判,至于结果,显然我们是不合格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中国式的不文明实质是一种从众和侥幸心理作祟,“大家都在做、没人会认识我、只这么一次没什么大影响······”没有人会不了解这是一种不文明,他们只是疲于维持自己在亲友同事镜头前文明高素质的形象,当镜头隐藏在他们身后时,原形纷纷毕露。
镜头前的文明是知耻,镜头后的文明是素养。当我们的物质生活飞速提高时,别落下了自己的素养,隐藏在镜头后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