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期】母校情结








  白亭前的牡丹花开了,又落了;阶梯楼前的樱花开了,又谢了;意气风发的学子来了,又走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离开母校已经13年。13年来,纵然岁月已逝,但对母校的怀念却依然如旧。
  记得那是1999年9月,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我从200多公里外的农村,怀揣洛阳师专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踏进了梦寐以求的象牙塔。
  军训的苦和累,早已成为一件美好的往事,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至今回想,汗水和泪水背后的辛酸早已幻化为青春之旅的加油站,青春虽逝,幸福犹存。
  入校第二年,母校要升格了,我们每一个洛师人都是决定母校前途命运链条上不可忽视的一环,那根“升本只能成功,不容失败”和“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弦,始终拉得绷紧。于是,大伙天天把宿舍打扫的一尘不染,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于是,有学生跪在地上,用牙刷清洗校园通道上那些难以清除的污迹;于是,我们迎来了国家教育部检查组的光临,之后从广州传来了母校升本成功的喜讯。每一个洛师人都难以忘记——2000年4月15日,伴随着红绸落下,“洛阳师范学院”崭新的校牌映入人们的眼帘,作为洛阳师专最后一届学生,我们有幸见证了母校这一历史性跨越的瞬间,实乃幸事。
在母校的日子,中文系、团委、校报编辑部,三个阵地搭建起我大学生活的全部舞台。
  中文系在教学楼二楼,楼梯对面一排是系领导办公室,也是我们学生干部最常去的地方。作为系团总支副书记,在那里,我和其他学生干部一起筹划学生活动,还时常能有机会聆听时任系主任张凌江、党总支副书记焦作通、辅导员刁鸿安、教学秘书刘绍武等的谆谆教诲,这里留下了一批批学生干部成长的青春倩影,也让我收获了永远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成长。
  教学楼207房间,是我们99级2班学生曾经的教室。在这里,我聆听了张凌江、刘绍武、刘双贵、王建国、李玲、康书献、杨道林、朱青、孔焕周、鲁晓霞、丁喜霞、姚智清、鲁峡、沈美丽、陈丽丽、王文参、司全胜、毛淑敏、任碧波、刘岸英、刘晓、李会钦、张西方等老师的精彩讲授,这些知识奠定了我们中文系学生一生的知识根基。作为班长,我也特别感谢两任班主任孔焕周、曹凡对我成长的诸多帮助和指导。
  在教学楼二楼东头拐角处,狭小的团委办公室,聚集着一群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不分昼夜碰撞思想火花,引领洛师学子挥洒青春、追逐梦想。在这里,作为团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时任团委书记安锋、团委宣传部部长曾涛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不断汲取营养,收获成长。
  在老图书馆一楼校报编辑部那个狭小却温暖的家,我和一群喜欢舞文弄墨的青年朋友,激扬文字,追逐梦想,在时任宣传部长秦西京和校报编辑张新芳、张红军等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使我那些稚嫩的文字得以变成铅字,并由此爱上了新闻写作,立志做一名记者。大学毕业后,我从一名校报记者成长为省报记者、国家级媒体记者,正是在校报编辑部忙碌的日子,为我实现人生理想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梦想由此起航。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但又是短暂的。伴随着2002年7月的到来,离别便被无情地列入了母校生活的最后一项日程。忙于写毕业留言的,忙于照合影的,忙于感受大学恋爱最后的浪漫和温馨的,一切,一切……很清晰地记得,我是宿舍楼要封那天最后一个离开的。其实,早在前一天,宿舍已是人去楼空。不想走,直到送走最后一位室友,独坐空房,还想着有几个给过我无数关怀的老师想见一见,有一群低年级的朋友说来送我但还没有来,还想着去看看系里新一期 《花会》 出来没有……然而,六月毕竟要过去,留恋之后我们还要各奔东西。感恩母校,是您为我们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让我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
了人生最美的蜕变,破茧而出,自由翱翔;感恩院报,是您,为我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让我在这里播下了做一名新闻记者的希望,并一直引领我走到今天。
  2006年7月,应河南教育报刊社邀请,老校长叶鹏教授来为我们报社举办的青年编辑培训班做报告。报告中,叶校长谈古论今,国内国外娓娓道来,他精辟的论述,娴熟的古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赢得了报社编辑、记者一阵阵长久而又热烈的掌声。“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把人字写端正……”报告结束时,老校长亲切的叮咛再次唤起了我对母校的回忆。其实,“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不正是母校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把人字写端正”不正是母校教给我们并要我们为之一生追求的目标?
  虽然毕业已经十多年了,但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常常能有幸重回母校,见到那些曾给予我成长无私教诲和帮助的老师,并目睹了母校重大的发展变迁:2007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办学成效得到认可;2011年,学校获批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办学层次再攀新高;2015年,学校整体搬迁,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离开母校的怀抱后,虽相隔两地,但时常会有新的感动让我和母校的距离越拉越近。曾几何时,每到夜深人静时,我便会打开院报编辑部邮寄来的新报纸,慢慢品读,精彩依旧,亲切依旧;曾几何时,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总能在电话中听到老师们亲切的鼓励和问候;曾几何时,到洛阳出差时,总忘不了到母校校园走一走,看看亲手植下的小树又长高了几许,看看那些记忆里的往事是否依旧清晰……进入2015年,有着近百年辉煌史的安乐校区要整体搬迁至伊滨区,校园网上,微信圈内,常常看到师生们发的怀念文章和校园美景。无法割舍的思念,让我有了重回母校看看的愿望和冲动。
  5月1日,我们中文系99级2班的30余名同学相约一起重回母校,回望青春,寻找记忆,抒怀相思,再叙友情。当天下午,在我们在校学习时的207教室召开的座谈会上,焦作通、刘继保、刘绍武、刁鸿安、刘双贵、曹凡等领导和老师,在百忙中出席座谈会与同学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5月2日,同学们在新老校区参观了当年的餐厅、宿舍、图书馆等等,青春的记忆瞬间跃出。当天下午,聚会结束,大家各奔东西。看到分别时大家相互拥抱、低声啜泣,我也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是毕业13年来第一次重回母校,下一次相聚似乎又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下次再聚,曾经的母校已迁址他处,青春的记忆将今非昔比。
  “九朝古都文明之源,太学精神薪火相传;河洛学子志在高远,求实创新自强行健。”深夜,静听 《洛阳师范学院校歌》,一股前行的力量在心头涌动。百年历程,万千栋梁,腹有诗书,奋勇驰骋……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如今,母校已走过了百年的光辉历程,在母校百年华诞来临之际,作为母校成千上万名学子中的一员,我想真心对您说一声:母校,我永远爱您!在我和所有校友心目中,母校永远是我们神往的知识殿堂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家园。
  怀念那片土地,那个校园,那些朋友,还有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怀念母校,缘于曾在那里的人,曾在那里发生的事,曾在那里逝去的青春和挥洒的激情。
  其实,对于母校,我真实的感觉除了怀念,更多的却是牵挂,好像有什么东西留在了那里。因此,我决定要在2016年10月18日母校百年校庆的日子回去看看,一定!
  亲爱的学哥学姐、学弟学妹,你是否愿 与 我 同行?
  (作 者 系99级中文系学生,现为 《中国教育报》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