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医疗为国家争光 无私奉献促文化交流
——记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周先森
2013年8月是我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推进援外医疗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对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及59名“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受到表彰的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并发表讲话。其中,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一位同志作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之一受到习总书记亲切接见,他就是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原宣传科科长——周玉森同志。
业绩显著 选拔派遣
对外提供医疗技术援助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援外医疗队是在医疗卫生领域贯彻我国外交路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保证对外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顺利完成援外医疗任务,援外医疗人员的选拔就尤为重要,在学历、技术条件、年龄及身体条件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可以说,援外医疗队队员均是我省从各级医疗机构中精心挑选出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均过硬的业务骨干,他们肩头不仅扛着做好工作的责任,更担负着塑造祖国形象的使命。
在所有援外医疗队中,中国援也门医疗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医疗队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也门由辽宁省负责,从1966年开始派遣,南也门由安徽省负责,从1970年1月,开始派遣第一批援外医疗队,截至2013年,共派遣20批医疗队,共计1173名队员,累计诊治患者900多万人次。
援外工作人员选拔是按计划招生,在工作人员中,需要培养外语人才。周玉森阿拉伯语言水平高,业务功底过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从来没放松过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学习。作为安徽省外语储备干部,随时都有被派出的思想准备。在工作上,也曾被评为皖南医学院先进工作者。受卫生部派遣,1981年周玉森第一次随中国援外医疗队赴也门担任阿拉伯语翻译工作,援外医疗队队员始终是把政治荣誉放在第一位。周玉森先后五次赴也门从事援外工作,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援外工作任务。
五次援外 不负众望
援外医疗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需要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外援医疗工作者不仅仅是医疗卫生战线的学习榜样,同样也是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援外医疗队队员始终是把政治荣誉放在第一位,援外工作待遇执行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连出国服装都是统一安排制作。周玉森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信任,服从援外工作需要,先后五次赴也门从事援外工作,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援外工作任务。在历次援外工作中,无论是作为普通队员,或是担任医疗队总队秘书,或是担任医疗队分队队长,都能全心全意为也门人民服务,为医疗队服务,主动想办法,争取到了受援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医疗队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也门支付生活费期间,积极催缴,维护了国家利益。
受卫生部派遣,周玉森在1981年第一次随中国援外医疗队赴也门担任阿拉伯语翻译工作,南也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非常差,属热带干旱气候,炎热少雨,4-10月为热季,平均气温37度,亚丁气温较高,热季气温高达41.8度。1981年以前,医疗队没有配备空调,电风扇扇出来的风也是热的,宿舍靠洒水降温,实在难以入睡。在也门要避免蚊虫叮咬,因为也门有登革热。
医疗队的生活费由国内提供,国内工资照发。部分生活物资由国内海运至受援国,为医疗队补充生活物资。早期出国人员回国,两年剩余的生活费只够在出国人员服务部购买一部进口收录机。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援外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待遇,援外工作者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逐年得到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派出国人员除国内工资等待遇照发外,国外的工资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对于周玉森来说,谈到援外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经历,莫过于30多年前发生在南也门的那次内战。1986年1月13日早上,人们还像往日一样,沐浴着亚丁的习习海风。突然,亚丁城内枪声大作,一场事先毫无预兆的内战爆发了。很快,整个亚丁炮火连天,硝烟弥漫。1978年,南也门执政的民族阵线总书记伊斯梅尔杀害了总统鲁巴伊。这是继那次内战之后,又一起惨烈的内战。在这次内乱中,伊斯梅尔被继任总书记兼总理的阿里·纳赛尔击毙,同时毙命的还有最高人民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安塔尔等人。当年鲁巴伊总统被害时,战火仅限于总统府,而这次战火遍及首都,波及全国;尤为严重的是,包括中国大使馆在内的使馆区,中国各经援、承包组所在的亚丁赫尔·木克赛小区以及阿比扬省中国医疗队所在地都是双方激烈争夺的战区。周玉森当时就在阿比扬省中国医疗队担任翻译工作。这次内战一开始,阿比扬省省会津吉巴尔和旅游城市杰阿尔就陷入双方激烈的争夺之中,支持阿里·纳赛尔的部队被强硬派的部队阻止在阿比扬,无法进入亚丁增援。中国医疗队的驻地就处在这两个城市之间,紧贴医疗队驻地就是连接津吉巴尔和杰阿尔的公路,医院也紧邻着医疗队驻地。
1986年1月13日下午3点左右,突如其来的一声巨响,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传来,把门窗震得哗哗直响。还没等到人们定下神来,想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救护车的警报声从远处呼啸而至,医疗队员被通知全部到医院参加紧急救护。医院所有病人被动员出院,刹那间,整个医院成了战前救护医院,医院被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着,紧挨医疗队驻地的公路上,不时有装甲车驶过。从没经历过战争的队员们一下子紧张起来,意识到也门发生了内战。援外队员们觉得应该立即把这一紧急情况向驻亚丁大使馆和医疗总队汇报,请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但通讯已经中断,意味着南也门的局势很紧张,电视新闻、广播等设施已被破坏。周玉森就靠收听其他国家的阿语新闻收集与南也门有关的消息,并及时向队长和队员们传达。与队员们是邻居的阿比扬省卫生厅厅长也从队员们这了解信息。
医院很快住满了伤病员,连走廊、过道都挤满了伤病员,由于伤员太多,除重伤员进手术室抢救外,轻伤员就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地上实施救护,有的伤员因送到医院前就流血过多,还没等到抢救就离开了人间,为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气氛,增添了许多伤感。无情的战争,夺走了多少无辜的生命。从那一刻起,队员们就得不到正常的休息,连吃饭都要轮流抢着时间吃,始终处于紧张的抢救伤病员工作中。只要一听见救护车的警报声,队员们自觉地全部出动,为争取时间尽可能多的抢救伤员,连厨师和驾驶员都穿上了白大褂,戴起了手套和帽子,充当了医生的助手,给医生递手术刀、剪缝线、递纱布……由于抢救工作量太大,队员们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驻地,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医院抢救一批又一批的伤员,大家除了抢救还是抢救,“危险”二字早已抛在脑后了
其间,院长通知医疗队员们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要求派一名外科医生和一名内科医生出诊。在如此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出诊,是非常危险的。院长视乎看出了大家的心事,他主动告知队员们不要担心安全问题,一路上都有安排。乘坐院长早已安排好的救护车出发,车上挂了一面红新月旗,路上空无一人,途经的津吉巴尔大桥(由中国路桥组建),历来是车来人往,热闹非常,眼下的津吉巴尔大桥满目凄凉,令人不禁寒战而立,所见高层建筑上都布有狙击手,天空中还不时有侦察机盘旋。
一周之后的一个下午,中国驻哈达拉毛省的公里组两位专家开了一辆卡车来到了中国驻阿比扬的医疗队驻地,并简短的传达了一下国内外交部的指示,他们是奉命冒着危险来接阿比扬的中国医疗队员的,请大家速速准备,第二天一早全部撤往哈达拉毛省木卡拉港,中国的远洋海轮已在那等候。经过再三解释,当地副省长终于同意中国医疗队员暂时全部撤离阿比扬,并且特意为队员们出示了一份公文,请沿路哨卡放行并给与方便。平安抵达木卡拉,与早已集中到那里的中国驻也门赛永医疗队、农田组、打井队、公路组等专家组人员汇合,中方人员共有824名。登上了祖国派来的“石景山号”轮,此时此刻,援外医疗队员们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两天后,乘坐中国民航专机回到了祖国北京。这是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对驻外人员最大规模的一次救援,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国力的增强﹐保护海外的国家﹑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也已成为我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
回首这些仍然触目惊心的经历,周玉森感慨,如果说坚守是一种信念,那么,大凡有过援外医疗队工作经历的,都对援外工作有一种情结,这就是“人总是要对人类有所奉献,尤其是对不同国度的人做出奉献。”周玉森坚信:任何经历都是财富,无论这经历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更何况这种经历是履行一种使命,一种党和祖国所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也许就是他一直以来在援外工作中感受到生命危险时依然能够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
心系祖国 传播文化
在也门进行援外医疗工作期间,周玉森积极主动地定期向受援国省部级等各级官员汇报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并依托受援国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及时宣传报道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工作和业务开展情况,报道医疗队的文章屡见报端,有时还在也门党报上出现过整版宣传中国医疗队的报道,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中国医疗队的对外印象,极好地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扩大了我国援外医疗工作的国际影响,提升了中国医疗队在受援国的声誉,在广大百姓中交口称赞。
周玉森强调:“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生长点,中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外语对于一名语言工作者而言,不是一门工具,他本身就肩负着传播文化,宣传文化,乃至于研究文化传承历史的责任。这就是我在也门工作期间为什么想到要宣传中国文化的出发。”通过也门各种报刊,周玉森经常发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并在出版《中国古代寓言选》(阿文版)一部,深受也门朋友喜爱,也门文化部,亚丁分布次长为该书作序。卫生部援外通讯和《阿拉伯世界》杂志刊登了序言全文。并在国内出版《阿拉伯语应用文写作指南》一部,为从事援外工作的阿拉伯语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不畏艰苦 甘于奉献
为保证中国医疗队在外顺利开展工作,1980年以来,中国建立了援外医疗队外语培训制度。也门的官方语言和常用语言均为阿拉伯语。自建立援外医疗队外语培训制度以来,安徽省每批援外医疗队出国前都要进行短期外语培训,除了学习阿拉伯语、英语外,还要进行外事知识和受援国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
周玉森在安徽省卫生厅担任出国人员阿拉伯语培训教学任务,以及阿拉伯国家代表团的接待和阿拉伯语翻译任务。阿拉伯语是比较难学的语言之一,接受培训的都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学外语多羞于开口。按照培训要求,要在一个月内能够学会用阿拉伯语问诊,并掌握日常会话简单用语。这对于从字母开始学的成年人来说,谈何容易。
周玉森在总结多批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激发队员们学习阿拉伯语的兴趣和训练开口上,边学边巩固边练习,让队员们自愿组队登台表演,自编情景对话,相互间有人扮演病人,有人扮演医生。效果果然不错,既帮助成年人克服了学外语羞于开口的缺点,又锻炼了与别人会话的胆量。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能编写出100句常用门诊会话和日常生活会话。学习班结束时,还能唱一两首阿拉伯语歌,以此向卫生厅领导汇报学习阿拉伯语的成绩。
周玉森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在历次的医疗队阿语培训中,调动了队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医疗队员能尽快适应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工作局面。通过实践,队员们反映良好,也得到了安徽省卫生厅领导的好评。
由于各方面表现突出优秀,2013年周玉森被中央人力资源部、卫生部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受到习近平主席的亲切接见。2010年,被商务部授予“全国援外奉献金奖”,被安徽省授予“援外医疗队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援外医疗队先进个人”称号,受到李克强总理的的亲切接见,同年9月被全国医院报刊协会授予“全国医院报刊抗震救灾宣传先进个人”。
“援外医疗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光荣的任务,大家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实际行动铸就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援外医疗队工作,并首次提炼总结出了崇高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这就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不仅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医疗队员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周玉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激励着医疗队员时刻牢记党和祖国的重托, 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和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促进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医疗条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全心全意为受援国人民服务,为增进中国和受援国之间的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梦、徐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