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老人的7年捐资助学情

站在我面前的老人身穿半旧夹克衫,衬衣的领子洗得发白起毛,朴素得像位老农——这是孙卓恭老人给我最深的印象,但老人削瘦的脸,总是笑眯眯的,写着慈祥、慈善、慈悲。孙老1983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安徽工业大学离休老教师,曾先后获得 “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省正能量活动之星”、“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今年92岁高龄的孙老养育了三个子女,他说,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不愿意打扰他们。这些年来,独自生活的孙老舍不得花钱找家政、雇保姆,后来索性住进了收费不高的采石敬老院。

在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孙卓恭,已经将节俭刻进骨子里。那个时候,年轻的孙老每天五点就起床,做家务,挑水,扫地,做糕点,做完家务才拿起书本刻苦学习。后来,父亲因为疾病去世,所有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了母亲和哥哥的身上。凭着母亲的支持和做糕点的哥哥的一点微薄收入以及自己的勤奋苦学,他最终考取了大学。毕业后,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做贡献。

尝到贫穷滋味的孙卓恭总是说,人只有一个肚子,填饱了就行;睡觉只要一张床,睡得下就成,那么讲究干什么呀!然而,他也有“阔气”的一面。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家庭的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故事,决定捐资助学。2011年9月,孙老捐助了一万元给学校的困难学生,并一再叮嘱不作宣传。这是他第一次捐款资助。2013年他又捐款一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14年9月他再次拿出一万元用于资助生活困难的大学生新生,并赋词一首,鼓励受助学生自强、自信、自立、自爱,做一个真正的中华好公民。2014年后他的捐资助学步伐从未间断。

已至耄耋之年,孙老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甘于奉献,乐观向上。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眼里,孙老是个闲不住的热心人,“经常自己打扫卫生,看哪里脏,哪里都给打扫,出门就打扫,敬老院的人都看到过,冬天就扫雪,这老人很好。”一位姓张的管理员告诉记者。

孙老从小学习书法,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赛并获奖。承蒙启蒙老师的教导和几十年刻苦钻研,几乎谙熟所有书法,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等都是他经常会写到的。孙老说,练习书法不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创作。人活着,一定要活出精神,活出价值。甘于奉献,心系社会是一个人一生奋斗的主题,孙老先生就是这样书写他的一生的。

世上最大的善就是如流水般的善——上善若水。孙老是善的。每次捐资,他都希望年轻的一代一定要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趁着这大好时光,努力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做一个言行一致的,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孙老说,汉语学习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更包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它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孙老的善行也得到了回报。2015年,受他资助的学生宋新力跟他汇报学习生活情况,把自己书写的“饮水思源”四字的书法作品和刻有“思源”二字篆刻印章赠献给孙老,还用小楷字体特别题写了孙老在捐助仪式解读的其用心写作的《红旗渠》一文。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表达出对孙老所倡导的“红旗渠精神”的铭记和传承------“红旗精神代代传,中华大道永康庄。”临别之前,孙老也向同学们赠送了自己的两幅颂梅、咏竹的书法作品,并希望他们学习诗中歌颂的梅竹精神,不畏贫寒、傲骨绽放;永葆谦虚,不断进取,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作为一名老党员,孙老常说,“人生在世,不必计较太多,也不需要注重太多的外在之物,要相信,真正起作用的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它会引领你走向属于你自己的正确轨道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次到学校,他都提前将党费一次性超额缴纳,如果党费应该交100元,那他一定交1000元。他说,只要条件允许,多交点党费是一个党员应该做的。孙老所在的采石敬老院离学校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尽管年事已高,眼睛不好,每次离休支部组织活动,他很少打车,总是挤公交车辗转来到学校,从不迟到。离休干部有每月报销医药费的待遇,可孙老从来不报。他常说“缴纳党费是党员最基本的责任”,“自己的工资已够用了,不需再给组织增加负担。”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他严格要求自己,一心向党的高尚品质。

“人生最难得,奉献最高尚,助人最可敬,知足最乐观,成功最开心,健康最幸福……”这是孙卓恭老人经常说的几句话。孙老经常教导亲友的孩子们长大以后要多做好事,多行善,帮助更多的人。他说:“慈善之心,应代代相传。”每一颗善心所发出的善光,不仅会照亮自己,也会照亮别人。孙卓恭老人就是这样一个很平凡的人,但他却用一件件不平凡的事和“甘做红烛照来人”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