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的“陡张模式”

——合肥学院定点帮扶贫困村纪实

近年来,安徽省泗县瓦坊乡陡张村建立起了村部文化广场,办公环境中也多了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陡张小学里建立起了图书室、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设备;村里640千万的光伏电站已经运行产生效益,水电改造基本完成,6条村组近12公里的道路正在建设中。陡张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正是合肥学院定点帮扶贫困村的工作成效。

走访结对,扶贫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扶贫脱贫的精准性,2013年10月,他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

据帮扶小组多方走访调查发现,陡张村位于泗县瓦坊乡东南,是皖北平原地区较典型的贫困村。作为2008年由五个行政村组成的大村,其土地面积为14680亩,全村1904户,总人口7581人,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中年妇女和孩童。这就直接导致了村里劳动力素质低、产业结构单一,无农产品加工业和企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此外,陡张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村庄道路交通条件差,远满足不了生活生产需要。截至2016年11月,全村共有175户贫困户,560人,其中76%都是因病、因残致贫。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也是致贫的一个主要原因。陡张村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整体村情落后,帮扶工作该从何处入手就成了合肥学院首先要攻克的一大难题。

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第一时间确定了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包村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扶贫工作的院领导具体负责包村帮扶工作,院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落实学院包村工作部署,相关职能部门、系(部),协助分管及联系本系(部)院领导的扶贫工作体系,落实好具体的帮扶任务。

学校还选派了教职工成为驻村干部,以结亲戚的态度,深入走访贫困家庭,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编制发展规划,做好帮扶联系协调工作。张伟颀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第一批驻村干部之一,张伟颀表现优异,成功实现陡张村“村出列”。他本人也在泗县2015年度选派干部、扶贫工作队长考核中,被评为了优秀等次。

依据走访情况,帮扶小组特别从贫困户中挑选出了较困难的48户开展结对帮扶,按照帮扶方案,定期开展工作,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建立与贫困户之间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贫困户张朝强就是由我校党委书记蔡敬民包保。现年60多岁的张朝强与领养的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异常艰苦。通过多方合作,帮助他申请获得了危房改造20000元资金,将原来的危房建成了小新房。同时,由合肥学院出资为他采购了两只母羊让其放养,并承诺协助解决其销售问题,解决他的后顾之忧。张朝阳有养猪经验,便让他采购了近15头小猪仔,帮助他申报了3000元的养殖补贴,还为他申请了陡张村光伏扶贫补贴。帮扶小组时常走访到户,和他谈心,并承诺只要孩子愿意学习,一定愿意提供更多的教育帮扶和资助。如今的张朝强干劲十足,乐观向上,在与包保干部见面时还主动说到:“政府和共产党对我好,我要感谢,我有了这么多实惠也知足了,下一步愿意将帮扶措施让给别人,让更多贫困户受益。”

在泗县陡张村,干部定点包保帮扶的对象共有48户。在对象选择过程中,帮扶小组有意识的尽量选择一些特别困难户开展结对帮扶。包保干部除了在尽量到村与帮扶对象面对面接触的同时,平时也积极通过驻村干部和贫困户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以确保国家各项富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积极因户施策,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户。脱贫成效显著,增进了贫困户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在当地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农校对接,产学研相结合

脱贫不是把贫困户“抬”起来,而是帮贫困户“站”起来,让贫困户“走”起来。

据了解,泗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产品丰富,也建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多数企业效益不佳。为了找出问题症结,合肥学院多次深入企业和市场进行调研,发现根本原因是生产技术落后、技术人员缺乏、产品附加值低。针对以上问题,学校第一时间组建了教授博士团队,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工工艺改进、新产品开发、外包装设计、品牌打造以及技术培训,还从师生生活需要的角度挖掘,尝试建立了特色“生态养殖扶贫项目”。农校的有效对接,产学研的相互结合,在陡张村和合肥学院之间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有益效应。

据统计,合肥学院共有18000多名师生,每天学校师生食堂和教师家庭所要消费的肉类大约1500公斤,蔬菜和豆制品类5000多公斤,米面约3500公斤,而这一庞大的需求是非常稳定的。在这一条件下,特色“生态养殖扶贫项目”应运而生。这里的“特色”不是产品的特色,而是养殖和销售方式的特色,也就是组织贫困户开展家禽家畜养殖和农产品种植,作为合肥学院的“专供”。这一创新性举措不仅从食品质量上保障了学校师生的需要,也解决了贫困户产品的销售问题,保证了贫困户养殖种植产业的可持续性。于是,在陡张村里掀起了一股“养殖热”,扶贫工作队帮助村民们代为联系购买种苗、饲料、疫苗和养殖设施等,养殖过程全程监督,并对养殖结果进行评议,对先进户给予奖励和进一步帮扶。养殖首批产品直接由我校以以购代捐的方式高价统一收购,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脱贫的信心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为建立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过多次调研和与村两委协商,考虑在光伏发电和特色种植方面着力,目前已在刘灰庄选址20亩的荒地,用于发展村集体光伏发电项目。同时,村两委依托种、养殖大户,成立了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等特色经济。合肥学院初期拟投入了20万元,与家庭农场共建蔬菜大棚。农校对接、农户参与的经营方式,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并带动了有能力的贫困户脱贫治富。与此同时,我校还和泗县德强现代农业企业共同开展“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实施土豆订单种植项目(150亩),共有20户贫困户参与。对这20户保底回收,每亩收益3000元。土豆进入学校食堂和教职工家庭餐桌,老师们也非常支持,还专门在学校微信群里转发了“土豆的101种吃法”。

由合肥学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皖北农产品企业VI及包装设计WORKSHOP”项目,聚集了海峡两岸三所大学(合肥学院、台湾云林科技大学、铭传大学)80余名工业设计专业的专家和学生,集中为泗县忠国地集团、泗县慧佳农业有限公司、灵璧县良林家禽、砀山县徽韵家庭农场、宿州市外桃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外包装设计方案以及形象策划方案,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有益的实践课题,更是通过包装设计等营销措施,使农产品走向了“互联网+”,实现了好产品向好商品转换,直接促进农产品销售量的提升。其中,由我校学生设计包装的“良林中华第一蛋”更是国家供销总社电商店长力荐的畅销产品。

投资教育,治穷要先治愚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也是一项特色工程,应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合肥学院致力于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针对此种情况,我校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和人力资源,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基础教育薄弱,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多,是针对陡张村教育扶贫的首要切入点。

我校积极捐赠了近60万元钱物用于泗县基础教育设施的改善,向陡张小学捐赠图书室、计算机机房和课桌椅等教学设备。两年时间里,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一幢女生宿舍楼、一个标准化食堂、一排标准化教辅用房、一排幼儿园教学用房、一幢教师周转房、一个冲水式厕所、一间电脑机房、两间图书室和一个实验室等等。初步建立起具备一个幼儿园、两个教学点、近30名老师、450多名学生的寄宿制完全小学。扶贫小组还走访考察了泗县环保工程学校和泗县环保产业园区,就师资培养和实习基地等方面与教体局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积极开展义务教育紧缺课程教师和教学骨干的培训。同时,为了加强与泗县教育部门联系,我校主动与泗县签订了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推动各项智力帮扶深入开展,积极对接所驻村的陡张小学,与陡张小学达成合作意向,并将陡张小学作为合肥学院教育实习基地,定期开展实习交流等工作。

为做好陡张村贫困儿童帮扶工作,我校团委还主持开展了主题为“筑梦远航,爱心助学”的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常态化、长期化的帮扶,开展主要包括心理辅导、物资捐赠、微心愿等活动。目前全校共有14个系110个班级、8个学生社团公益组织参与,已有5200多名大学生参加该项活动。学校志愿者们通过捐款、捐物、实地走访等形式,为陡张村带去了2000余件衣物、600余件生活用品、300多份爱心包裹以及书籍、书包、台灯等共约7万余元的学习生活用品。各项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当地政府的广泛好评,安徽省教育网等各类媒体还对开展的活动给予了报道。

大学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使命,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任。2017年3月10日,由合肥学院主办的“2017年度迎XI社区之雷锋娃娃专项志愿服务项目”在芙蓉社区翡翠学校正式启动,合肥学院青志联志愿者们走进了芙蓉社区翡翠学校展开了爱心募捐活动,为陡张村儿童筹集爱心物品。翡翠学校募捐活动是2017“雷锋娃娃”专项帮扶陡张村的第一项活动,活动得到了合肥学院、芙蓉社区新月居委会和翡翠学校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协作。

陡张村贫困户袁品兰家的“袁氏三兄弟”袁福星、袁子强和袁子刚,老大袁福星今年上初一,袁子强和袁子刚是双胞胎今年上四年级,他们由一个年事已高的奶奶带着,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不回来。志愿者到户走访时深受触动,积极帮扶。今年暑假这三个孩子,与大学生志愿者同吃同玩同上课,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志愿者们更是主动结对帮扶,自发募捐爱心物款,基本每月都有合肥学院志愿者的爱心包裹由驻村干部送到他们的手里。

如今,陡张村的各项扶贫工作仍在有序开展中,在各方的有力支持下,陡张村貌发生了不容小觑的变化,百姓们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陡张模式”正带领着陡张村民们一步一步踏上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