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最后一公里”的共享精神
ofo共享单车兴起自2016年10月,是ofo平台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推出的互联网创新模式服务项目。截至目前,ofo共享单车已遍及全国22座城市、200 多所高校,累计提供超过 4000 万次共享单车出行服务。在校园里,我们往往亲切地称其为“小黄车”,它简单易操作的使用方式极大地便利了学生的出行。
然而,在我们得以享受出行便捷的同时,“小黄车”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滥用问题。运营不到一个月,共享单车使用的种种乱象便渐次浮现:乱停乱放、上锁私藏、绕平台破解密码等手段层出不穷。
不同区域的“小黄车”有着不同的地域使用范围,然而不少使用者在结束行程后往往胡乱停放,为共享单车的维护与管理造成不便。更有甚者在撬锁后为共享单车上锁,将其变为“私享单车”。而在网络平台上,一些人则利用共享单车的开锁系统缺陷,绕过平台破解密码乃至组建QQ群进行兜售。
诚然,并非大多数人都会去破坏小黄车而达到“私享”的目的,也有河北小伙自掏腰包将因骑行问题而受损“小黄车”送去修理的正能量事迹。但共享单车的推广过程仍然暴露了诸多问题,这些现象都在叩问着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合理使用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出现的小黄车,如何守护好“最后一公里”的共享精神?
就共享单车使用的诸多乱象而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从个人层面而言,共享单车所倡导的“共享精神”虽然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使用过程中,投机取巧依旧屡见不鲜,少部分使用者无法合理地遵循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从平台层面而言,ofo共享单车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其自身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在软件层面,虽然动态的电子密码方便了使用,但技术上的不到位也很容易让“技术黑”们饶过平台进行破解;而在硬件层面,小黄车也缺乏必要的追偿机制,以致于使用者可以无成本不合理用车。从社会层面而言,道德层面的自律自古以来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小黄车”的经营模式虽有一定机制,也是有偿使用,但在较为多样的社会现实情况下,人人自律很难实现。
那么针对共享单车的使用现状,又有哪些措施可待采取呢?一方面,作为项目推出者,ofo共享单车平台自是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管理层面制定更为合理的机制体制,在技术层面不断推陈出新;合理运用市场规律,坚守规则,让共享单车的使用与个人的信誉指数挂钩,采取诸如实名认证,设立不当使用的适当限定或禁止等手段,以此来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另一方面,作为使用共享单车的个体,使用者本身需要坚持道德自治与自律,诚信规范用车,遵循这一平台的运行规则,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素质。聚水成涓,当每个人都能合理规范自身行为之时,当平台与个人层面的情况都能能够得到改善时,社会层面的文明使用指数,亦会随之有所改善。
共享单车推出的初衷是以开放平台和共享精神,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共享单车服务,致力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力争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交通代步解决方案。而如何守护好“最后一公里”的共享精神,则需要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共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共享单车成为“共享精神”的最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