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楠无惧东风 吾辈勇攀高峰

——记医学影像学院2014级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张忠楠


静心沉淀探索专业内涵;科研直博寻求广阔发展。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 他砥砺前行, 在科研中实现了自我,在直博的道路上绽放异彩。一路走来, 他披荆斩棘, 不畏世俗的平凡, 静心沉淀专注科研; 珍惜每一次机遇, 不断迎接挑战。他就是医学影像学院2014级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张忠楠,获得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PTN 项目) 的录取, 将于2019年入学从事神经科学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不畏平凡勤思索 静心沉淀求学问

      2014年6月,张忠楠拿到了人生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望着“皖南医学院”几个大字,他的生命仿佛横开了一条栈道,平坦却又平淡一一正如他的父亲告诉他:“选择这个专业就是一个铁饭碗。”“医学影像学”仿佛一眼就能看清人生的方向,然而未来清晰可见的安稳生活,却并非张忠楠所渴望的。面对人生这条崭新的栈道,张忠楠井没有急于迈出决定人生方向的第一步,而是选择静心沉淀,打下基础。
      来到大学,张忠楠仍保持着高中时的学习习惯,相比于在游戏中浪费时间,他更愿意多花一些时间在知识的学习上。“知识是用来活学活用的",--本本难啃的医学专业书,让多少人心生怯意。而在张忠楠看来,学习更像是一场冒 险旅行,所得所悟更像是野外生存的战利品。独有的学者般的沉静与笃定,让他保持着雷打不动的自习习惯,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的优异成绩让学习知识,汲取养分仿佛已经是一种生存的本能。学习之外,阅读更成为他大学生涯里的一部分,无边的海洋徜徉着各色各样的书籍,图书馆使成了他最好的靠岸点。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航行于书籍文献的海洋,无畏于生命的平淡,在思想的灵动与飞跃中寻找人生栈道的答案,自然与哲学的火花在他的心头灼烧着,为梦想的开花结果灌溉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壤。
      机会总是格外垂青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张忠楠学习上的努力与踏实,让他得到了辅导员的“另眼相待"。周末接到来自辅导员推荐进入“启明星小组”的电话,几乎改变了这个大男孩的整个大学生涯。当他自已还没反应过来时,“科研”就像是被一股神奇的力量推到了他面前。
       在人生的出发伊始的山脚下,有的人迷惘于生命的变幻莫测,有的人黯然于生命的平淡无奇,而张忠楠却能在这条平凡之路上摸索出属于他的方向。
      初始平凡真面目 潜心修炼做科研

      2015年8月, 进入 “ 启明星”科研小组成为了张忠楠大学生涯最大的转折点。张忠楠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 “ 天选之子”, 在不乏优秀者的皖医学子中, 幸运地来到了科研实验室从事科研方面的学习。然而这份看似的幸运却是实力与努力的最好写照, 是不甘于平凡的勇气的最好馈赠。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 张忠楠格外珍惜。“ 除了平时的吃饭睡觉和上课外, 其他时间几乎都呆在实验室。熬夜都是家常便饭。 ”为了实验, 张忠楠可以不眠不休地在实验室呆上一整夜。张忠楠经常因收集电生理实验数据一次次尝试到半夜, 甚至有时候因为回寝室太晚, 而被门卫拦下闹出过不少笑话。忍受着孤独和实验数据的煎熬, 张忠楠在实验中 “ 苦中作乐”, 忘记时间的飞逝, 专注于实验本身, 耐住寂寞与荒芜, 在科研的路上踽踽前行。

除了耐住寂寞做科研, 张忠楠更是在不畏失败和质疑精神中总结成长。 “ 一个人如果从头到尾没有失败, 那么也无法真正理解和珍惜最终的成功。 ”在建立抑郁症模型中,查遍文献的张忠楠无论尝试多种方法都无法获取老鼠的准确行为模式, 在科研瓶颈前, 张忠楠没有气馁, 而是继续大量查阅文献和科学理论资料, 进行比对操作和资料分析, 经过一番资料的考究和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 开始试着改变一般文献给出的环境条件, 最终检测到行为模式, 为用几个月来的辛苦努力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 我们不能像一个技术工一样, 光看文献不动脑, 在我们失败的时候, 应该去分析失败的原因, 发现问题所在并去及时解决它。 ”张忠楠如是说。

在人文与管理学院细胞电生理研究室汪萌芽教授等老师的指导下, 他先后参与两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题 ( “ 抑郁症相关核心脑区的神经网络振荡观察”、 “ 血氨升高对大鼠辐射热痛觉时反应量-效关系的影响”) 的研究。从此, 坚持实践出真知的探索性学习理念,开展科学问题的思考和求真探索的实验成为他在校学习生活的主旋律。张忠楠曾先后向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和2017年中国神经科学年会投递了英文论文摘要( “ Effects of Nociceptive Stim-ulation on Neural Network Os-cillation from Dorsal A granu-lar Insular A rea and Basolater-al A mygdala in Rats”和 “ Effects

of tail pinch on neural networkoscillation of core nuclei relat-ed with depression ) , 并通过英文墙报的形式与参会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随后, 张忠楠又在安徽省神经科学年会上作了题为 《伤害性刺激对抑郁症大鼠相关核心脑区神经网络振荡的影响》 的学术报告,并获得大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2017年暑假, 张忠楠不惧与国内顶尖高校优秀大学生的竞争, 申请并顺利通过了清华- 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选拔, 获得了去清华大学神经与认知暑期学校 ( CLS 暑期学校) 学习的机会, 并在学习期间表现优异, 获得了周专教授的高度赞扬。2018年, 张忠楠以第一作者身份将部分实验结果撰写成论文 《夹尾刺激对大鼠背外侧前额叶和杏仁核神经网络振荡的影响》 , 将发表在《皖南医学院学报》 上。

走在这平凡的栈道上, 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始终在为栈道外的风景跳动着。耐住寂寞, 才赏得了这万千芳华; 不畏失败和敢于质疑, 才能让险峻的科研之巅开出成功的花儿。

        不甘平凡再启航 直博清华终无憾

       “ 机会是人主动争取创造的, 而当机遇来临时, 你要有足够的实力去抓住它。 ”正如张忠楠所说, 在实验课题取得一定进展后, 他迫切地想要再看看这个世界的样子。通过一番毛遂自荐, 张忠楠分别参加数场省级、 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科学大会。一次次的参会经验让他开拓了视野, 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广阔, 而自己更不能局限于一方角落。当看到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一堂, 在座谈上侃侃而谈时, 他决心继续把目标定高, 一颗不甘平凡的种子就此萌发。凭着 “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张忠楠踊跃参与大会, 向世界生命科学大会投递英文论文摘要并在安徽省神经科学学会上作口头报告。

丰富的科研经历让张忠楠更加自信, 借着这股自信的东风, 张忠楠尝试申请了由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举办的神经认知暑假学校, 并由此决定走上直博之路。在做了直博的决定后, 张忠楠就开始收集相关资料, 从 “ CLS”(即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博士研究生项目) 到 “ PTN”(即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 从神经专业的知识到每一位教授的名字、 所研究的课题, 张忠楠做足准备, 抓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机会, 为直博成功而蓄力。尽管在直博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家人的反对, 认为 “ 搞科研太辛苦,做一个影像医生挺好的”, 但张忠楠坚持的精神最终打动了父亲, 放手让他为自己的不甘平凡的人生搏一搏。在与国内众多985高校的优秀学子竞争的巨大压力下, 张忠楠最终获取了 “ PTN”项目的录取资格,直博清华, 为他平凡的人生写下了这不平凡的一笔。“ 梦想是一种号召力,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要慢慢定目标去一步一脚印地实现它。 ”这是张忠楠想要送给那些同样不甘平凡的学弟学妹的话, 也是一直以来他对自己的要求。回首间, 仍记得图书馆内静心沉淀学习的时光, 仍记得那埋头苦干科研的日子, 历经平凡到不甘平凡, 张忠楠, 用那最朴素的平凡和不甘平凡的心, 走上了人生更广阔的舞台, 书写下了生命里这不平凡的一笔。

陶娜娜 谭昱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