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味道



  近来几日,小吃街、餐厅卖粽子的突然多了起来,翻看日历,才发觉端午已至。循着飘香的粽叶,掬一把幽情,和着那支千古如斯的招魂曲,家乡端午的味道也缓缓飘于鼻翼,让人忆起了从前。
  小时候总盼望端午节,因为这天能挂艾草,戴香包、编织漂亮的五彩线,那时年幼的我总要跑出去和小伙伴们比较一番,看谁的香包、彩绳颜色最精致鲜艳,吵闹中一较高下,选出最好看的一个。时光游走,岁月变迁,如今的我已然长大成人,有些事物也慢慢模糊不清,被遗忘在记忆的长河之中。可家乡独特的端午味道依旧停留在我记忆深处,一如旧日模样。
  记忆里每年端午节,奶奶都要包粽子,洗粽叶、泡糯米、备白线……忙的不亦乐乎。奶奶的手很巧,包粽子时将粽叶交错开来,再从盆里抓一把泡好的糯米,放在粽叶交错的位置,再将一颗洗净的大枣,嵌入其中,最后用白线一圈一圈把粽子缠绕起来,就这样,一个完好的粽子就成形了。奶奶的手速很快,包出的粽子小巧精致,丝毫不逊色于专业人士。每次包粽子我都会坐在奶奶身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沸腾的水汽冲顶着锅檐发出声响,屋里屋外都飘散着粽香时是我最期待的时刻,这时奶奶便会端出一盘白糖,刚出锅的糯米沾上白糖,在其点缀下显得更加洁白软糯,顾不上烫嘴,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红枣的酸甜、糯米的黏滑在口中次第绽放,这便是端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后来我上了高中,学习任务变得愈发繁重,假期也没有办法回家看望奶奶,可吃粽子的习惯从未间断。又到了一年端午,此时的我在外地求学,曾经拥有的欢乐与粽香早已不在我身旁,但根植于血脉深处的亲情与想念却还在。如今市场上粽子的口味越来越多,鲜肉、玉米、豆沙……可我还是最喜欢奶奶包的粽子,没有那么多的花样,但是最简单、原始的材料才能传递出经典习俗的意味,才能经久不衰。
  如今关于端午节的许多东西都已成为记忆了,可甜甜的红枣、松软黏香的糯米,带着苇叶独有的清香在味蕾上蔓延的感觉却一直都在记忆深处活色生香,让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