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水稻转运硒”的神秘面纱



  本报讯(记者 段笑蓉)人类虽然无法抗拒衰老,但是我们可以延缓衰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延缓衰老、维持男性生育能力、增强免疫力、抵抗艾滋病病毒感染和降低癌症发病率等多种功能。
  我校农学院张联合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找到了提高水稻根中硒向茎叶和籽粒转运的有效途径,为富硒水稻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论文“NRT1.1Bimprovesseleni鄄um concentrationsinricegrainsbyfacilitatingselenomethi鄄nonetranslocation”(NRT1.1B通过促进硒代蛋氨酸转运提高水稻籽粒硒含量)11月22日在植物学顶级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在线发表。
  此外,张联合教授在2014年于英国《新植物学家》杂志发表了题为“OsPT2,aphosphatetransporter,isinvolvedintheactiveuptakeofseleniteinrice”的论文,该论文表明亚硒酸盐和磷酸盐具有相似的吸收机制,水稻磷转运蛋白OsPT2参与亚硒酸盐吸收。
  通过这两篇文章,张联合教授弄清楚了水稻吸收和转运硒的生理过程。水稻主要通过磷酸盐转运蛋白OsPT2吸收亚硒酸盐,亚硒酸盐在根中迅速转变成硒代蛋氨酸,再通过NRT1.1B转运到地上部分。张教授在亚硒酸盐吸收和转运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亚硒酸盐吸收及其吸收后不易转运的难题。第一篇论文发表后,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和农民日报等230余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在学术界,目前该论文被国内外期刊论文和图书等引用80余次。第二篇文章发表后,中国科学报、光明网、中科院网、中国水稻网等国内媒体以及BioArt植物、植物科学最前沿、莱肯生物和iPlant等学术公众号进行了大量报道,引起广泛关注。
  提及研究目的,张联合教授说:“目前,我国居民中较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有一些人身患癌症。适当补硒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降低患癌风险,同时延缓人类衰老。我国成人日均摄硒量仅为26.63μg,距离推荐量50-60μg还有很大差距。尽管人们也可以通过药物和保健品等途径补硒,但是价格较高,难以满足普通百姓的补硒需求。我们更关心老百姓的缺硒问题。我们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能帮助育种工作者更快地培育富硒作物品种,从而生产更多的富硒产品,真正地把‘饮食补硒’变为现实,人人都能吃得起,从根本上解决人体摄硒量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