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请带走安理精神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照拍起,离别情叙起,不禁怀念自己在校学习生活的日子,怀念我们那一帮同窗兄弟姐妹。校园情、同窗情交织的时节,也让我反思,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对青春最深的记忆、最真的情感?
记得当年作为师范生,走进教学楼正大门就是陶行知的半身塑像以及宋庆龄的赞誉:“万世师表”,校园里有一幅朴素简单的标语犹记在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记得在安大读书时,图书馆东门前刘文典先生雕塑,一身傲骨、目光坚毅,“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刻在磬苑广场最高处,“潜岳苍苍,江淮汤汤……”,广播里校歌的旋律不时在脑海浮现。多少年后,这些在母校看似寻常的存在愈发在记忆里清晰起来。细细想来,那是一种氛围,像空气一样存在,如山泉一样流淌,在心间里打下最深的烙印。说到底,这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耳濡目染、感而化之,这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在每一个毕业生心里,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反观眼下,看到很多毕业班同学在拍毕业照,基本上和婚纱摄影的流程差不多,服装样式不外于民国风、汉服、旗袍,甚至婚纱,一天换了几套、换了几个地点拍,其实也是够折腾人的,拍完了吃过散伙饭,大家四年的大学生涯就此画上句号,带着无限的留恋和感伤走出校门。毕业季跟风季、浮躁化、简单化比较普遍,加上一些媒体的煽风点火,我们离学成毕业、感恩恩师、重新出发、回报社会的本质似乎日益疏远。
这个问题,无论是校方,还是一些毕业生都有困惑。怎么办?用时下流下的话叫做:怎么破?毕业季回味这些,还是觉得我们在校园文化上要加强建设。比如我们校训有多少同学记得?我们的校歌有多少同学唱起?我们的学位授予仪式有没有形式化倾向,我们的升旗仪式多少没搞了?我们如何让校园文化和精神在毕业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大家上好离校前的“最后一课”?
作为辅导员,我是很期待学校有一个隆重而周到的毕业仪式的,比如专场毕业文艺晚会、规范的学位授予典礼、感念恩师系列活动等,临别时学校再统一发放一点能纪念大学四年能纪念大学四年的小物件,无论走到哪里,都留个念想,记住校园精神。
当然,作为毕业生,大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也要发挥好。每年都谈文明离校,这个“文明”不是简单的理智、不破坏、不混乱,更深的涵义应包括感念破解你疑惑、资助你成长、指引你方向的人;感悟大学时光所收获的知识与能力,并带着他们继续追梦、造福社会;时刻铭记母校的精神和文化,做一个无愧于恩师、无愧于母校、无愧于社会的毕业生,做一个有文化、有担当、有梦想的大写的“人”。
毕业,不是简单的离别,是传承,是开始,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