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蚌埠学院创新思政辅导员工作机制 构建协同育人大思政格局

中午11点35分,下课铃响,拥挤的人流从教学楼涌出,赶校车、奔食堂,经历一上午忙碌教与学的他们开始了短暂的午间休整。

此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志老师却步履匆匆,在人流中逆行。他手拿讲义,朝着教学楼的方向疾走,赶赴一场题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新常态”的讲座。这是他为外国语学院参加党校培训的2017年下半年党员发展对象而作的一场讲座。这样的讲座,对王志老师已经不是第一场,中午“加班加点”开讲座是他工作中的常态。因为在思政教师的身份背后,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思政辅导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蚌埠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出发,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在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在各个学院设立1-2名思政辅导员,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努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发挥理论优势,课堂外同样润物无声

蚌埠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文科学校来说,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做到有效融合、润物无声,矛盾更突出,任务更艰巨。如何破解难题,学校将任务交给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带着任务,马院与2017年初开始了调研。充分总结和分析后发现,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思政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以致于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造成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安徽省内部分高校调研走访中发现,有的高校鼓励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还有的高校鼓励思政课教师和专职教师轮岗,以此有效延伸思政教育的课堂。据此启发,根据蚌埠学院的自身特点和思政教育开展的实际状况,学校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创新尝试——由思政教师兼职上岗,设立思政辅导员。2017年马院派出第一批18名思政辅导员进驻各二级学院。

思政辅导员的身份,融合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双重优势。与专职辅导员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管理、服务不同,思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上。在具体工作中,课堂仍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被派驻到二级学院,在和二级学院分工配合中教师原有的岗位并未没动,但却拥有了更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机会,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思政理论优势,以宣讲会、党课、讲座等多种方式将思政“大餐”输送到师生“家门口”。

运行近两年来,当二级学院需要做理论宣讲时,思政辅导员会根据二级学院的工作需求和自身的课程安排,为教师和学生“量身定做”一节节思政课,目前这个思政定制“套餐”选取的主题,已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国家政策法规、国际关系等诸多时政热点。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曾卫国评价说,这一系列做法,是思政教育主动介入学生学习、生活的体现,让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接受思政教育的途径,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理论实践相融,做学生的青春引路人

大学生思政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解读,可能会囿于“空”与“大”,必然导致学生理解的浅显和空乏。针对这一现象,蚌埠学院思政辅导员还采取理论融合实践的方式,以“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带领学生走向基层,让学生在感知社会中,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准扶贫等党的理论政策,激励学生矢志做一个爱党爱国、服务人民的新时代青年。

外国语学院的李君君同学正是这样的一个青年,作为“习近平新思想宣讲团”的团队宣讲人之一,她表示十分的自豪。2018年7月13日——7月17日,由马克思学院主义思政辅导员余建杰等教师指导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中央项目“习近平新思想宣讲”外国语学院团队走进蚌埠市张公山等社区开展宣讲。李君君作为宣讲人从“为什么提出新思想”“新思想主题是什么”“新思想有什么贡献”这三个角度展开全面宣讲,在促进了自我成长的同时,增强了社区人民对习近平新思想的认识和了解。“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喜迎门社区,有一个老奶奶,身体不好却拄着拐杖坚持过去听宣讲,她说她是一名党员,学习党的新政策是她的职责。那一刻,我瞬间看到了党员的精气神和荣誉感,”李君君回忆道。团队成员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得更为透彻对成为一名光荣共产党员的志向也更加坚定。

在开展各类主题宣讲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把思政的课堂延伸到了“大学生助力扶贫攻坚”行动上。2018年暑期,思政辅导员卓家武带领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蒙城县富达新村走访了几十户贫困家庭,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与经济状况,并结合扶贫政策考察当地的扶贫工作执行力度。和“贫困”如此近距离的接触让大学生对于贫困户生活的艰难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福祉有了切实的感受,“没有这种亲身体验,同学们永远无法想象贫困村的生活状况,也无法真正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卓家武说。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方鹏同学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他坦言,通过这次和思政辅导员一起调研,学到了很多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之前总听老师说‘深入贯彻精准扶贫政策,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这回到贫困户家看了以后,才真正认识到国家为什么要把扶贫作为一项政策方针去施行。”

力求走深走实,不断扩大思政教育受众面

今年上半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邬旭东教授在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德育联盟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论坛会议上交流了学校思政辅导员工作机制的具体做法,获得了业内同仁的广泛认可和好评,而马院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使这项工作更加多样化、制度化。

自2017年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动员全校学生参与“我与十九大”“乡村振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等思政主题征文活动,并组织思政辅导员带领获奖学生到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肥西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场研学。通过亲眼目睹、亲耳聆听,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用行动丈量祖国前进的脚步,使课堂上学习的思政理论真正深入内心,在思政辅导员参与学生研学的运行机制创新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两年安排思政辅导员到安徽阜阳参与扶贫攻坚成效第三方监测评估工作。每次6-8位思政辅导员带领500名学生,手把手指导学生政策学习和业务实操。通过工作实践,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洞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更积极主动地关注国家的扶贫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素质提到了提高。

“这个展厅是现在的蚌埠新农村,请大家观察展览中体现的农民从物质生活改善,到精神、文化等各个领域生活质量提升的一步步发展变化……”这是思政辅导员、人文素质导师侯芳将学生带到蚌埠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开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地教学的一段讲解。如侯芳这样以思政辅导员身份再担任“人文素质导师”,在马院思政辅导员队伍中不是孤例。蚌埠学院“人文素质导师制”从今年3月实施后,思政辅导员们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充分发挥理论优势、身份优势,开展诸如专题讲座、理论培训、观摩考察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开办“2018全国两会和宪法修订”“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打赢中美贸易战的坚定信心”等专题讲座、组织了素质拓展训练、观摩蚌埠学院创新创业终审决赛、观看爱国电影……通过人文素质导师这一身份,思政辅导员宣传国家方针、政策,启发、引导学生探索正确人生发展方向的路径再一次得到拓展。

2017年起步,2018年进一步深化,近百场讲座,每年一度扶贫攻坚第三方检测,指导参与学生社会实践,专职思政教师、思政辅导员、“人文素质导师”身份“三轨”并行……蚌埠学院思政辅导员工作机制探索已经初具雏形,但构建大思政格局、创新思政教育路径形成长效机制,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无缝衔接,才刚刚破题。“尤其是在蚌埠学院这样一个工科院校,怎样使思政教育更富活力,与其他课程更加协同,强化‘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创造多种教育路径吸引住学生,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做’,这将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邬旭东如是说。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