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玉事件背后的思考

8月19日,山东女孩徐玉玉被骗学费后不幸离世,三天之后,同省的某大学生被曝发生了同样的遭遇。冰山一角引发了舆论的雪崩,由此引发了全民对暗流之下个人信息交易的口诛笔伐。

据悉,女孩被骗过程大致分为几步:黑客盗取教育局系统资料——分类提取利益相关信息——消化可利用信息——残余信息出售至信息贩子——信息贩子出售给诈骗人员实施诈骗行为,电信诈骗背后俨然已经形成“井然有序”的产业链。

徐玉玉等人的事件折射出了信息安全的巨大漏洞。这个事件也并非个案,只是因“被骗者死亡”的结局被推向舆论的顶峰。每年,因为信息泄露遭遇电信诈骗造成财产损失的案例不胜枚举。据统计,2015年全国电信诈骗发案高达59.9万起,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

诈骗事件如此恶劣,滋生犯罪的土壤究竟是什么?从徐玉玉事件来看,骗子不仅知道徐玉玉的电话,还掌握了她获得助学金、家庭情况等信息。在骗子眼里,徐玉玉就等同于一个透明人,能化解她认知范围内所有的警惕和顾虑。由此可见,滋生此类犯罪的土壤,不是公众的无知,而是监管机构的无能。尽管倒逼式的困境,普遍存在于当下中国的社会治理中,但困境远远不能成为推脱责任的借口。在被骗者个体成为“透明人”的游戏规则下,面对诈骗人员,要求每个人应对自如不仅是对普通人的苛责,更是对犯罪分子的包庇。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里,公开透明成为一种便利,也成了人们心头的一根刺,信息不安全的漏洞更加重了这一担忧。那么,个人隐私或者说信息安全的边界在哪里呢?

强调信息安全,不是排斥信息交换,而是要求合法规范。监管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一套措施。而这种监管的范围,既有对外部“黑客”入侵的防范,更要有对内部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业伦理约束。

随着犯罪分子的归案,徐玉玉事件的舆论点击不可避免地走向滑坡。对大众来说,最终也不过变成搜索框里一个冰冷的词汇。但事情可以冷,人心不能凉。希望国家加强立法,有关部门严格执行,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