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科技创新的“大黄蜂”
记我校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奖团队
“把已经焊接好的开发板连上彩屏和模具,一个简易的‘电子温度计’就出来了!”汪志鹏把他闲暇时做的“小玩意”拿出来给我们看,只见他轻轻按动开发板上的一个按钮,“叮”的一声,彩屏上立刻显示出实验室当前的室温——19℃!
“其实这个小小的温度计就是一个单片机。”张玉果也兴致勃勃地说到。汪志鹏和张玉果对单片机的探索一直有股韧劲,就在几个月前,两人凭借着他们对单片机的满腔热爱和熟练应用,为刚刚成立半年的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摘得创院以来的第一个省级一等奖。
备赛三月,整装待发
在指导老师孙长伟看来,来自13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汪志鹏和14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张玉果——一个知识面广,一个沉稳谨慎,在一起合作首次参加省级比赛,便获得这么高的名次,虽有点出乎意料,“但细细想来又在情理之中。”
今年三月初,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全院范围内组织选拔赛,从中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培训。四月中旬,包括汪志鹏和张玉果在内的六人从受训选手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代表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参加5月28日和29日的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竞赛的最终人选。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院内选拔赛结束到省赛前一天,近三个月的集训时间,从早上8:30实验室开门到晚上10:00宿舍关门,每天汪志鹏和张玉果的生活里除了正常的吃饭睡觉和上课,就一直泡在学校为他们几个专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里。创新实验室的几台实验桌上,铺满了六个人平时做实验用到的各种器材和装着各种元器件的塑料箱盒,汪志鹏和张玉果每天面对着电路板不停地焊接,每天面对着电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已经修改过无数遍的程序,一次又一次地对系统进行运行和调试……“有时候晚上回寝室也会对着电脑编写程序,睡觉了都能梦到自己还在修改漏洞。”张玉果笑着说。
在培训、磨合一段时间后,汪志鹏邀张玉果组队“大黄蜂”。在比赛的前两周里,培训力度加大,两人的备赛训练也开始遇到瓶颈,“有时会为了一个不知道为什么出现的bug找了好几天的资料。”在这个反复修改漏洞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孙长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有件事令张玉果印象颇为深刻,“有一次修改漏洞的时候,孙老师和我们一起找问题所在,还问了她的师兄师姐,光打电话就打了三个多小时。”
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有力支持下,经过每天如此高强度的训练,汪志鹏和张玉果逐渐变得信心满满,做好了一切准备,整装待发,静候大赛的到来。
并肩作战,技压群雄
备赛三个月在汪志鹏和张玉果看来,就像在“潜心铸剑”,而三个月后的5月28日,“华山论剑”终于如期而至。
比赛历时4个小时,主要考察大学生运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汪志鹏和张玉果在赛前就进行了明确的任务分工,拿到题目后两人便开始讨论解决方案。原题没遇到过是肯定的,但解题思路却很快随着三个月不断地刷题和实验的经验在脑海里迸发出来。思路一形成,汪志鹏和张玉果就立即行动起来,焊接硬件、搭建工程文件、设计图形界面、驱动硬件底层部分……一个个步骤合起来就像一道固定程序般编写在两人的脑海里,比赛的节奏照着汪志鹏和张玉果的预想中的样子进行着。
在比赛的最后五分钟里,当汪志鹏和张玉果以为任务已经完成可以离场时,张玉果突然发现有一个标号不对,“那个标号是题目要求显示的队号,绝对不能出错。”此时,汪志鹏反应迅速,立刻打开程序修改。这时候监考老师要求大家收拾东西准备离场,于是张玉果手上一边配合着收拾硬件,一边眼睛还紧盯着屏幕检查程序。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分钟,汪志鹏才终于完成了文件的下载,消除错误,有惊无险。“想到院里对我们给予的厚望,即使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不到最后一刻我们也不会轻言放弃。”张玉果回忆起比赛最后的紧张气氛,仍是一脸坚定。
天道酬勤。面对竞技场上各路“武林高手”,“大黄蜂”凭借着自己三个月集训的宝贵经验和四个小时的稳定发挥,终于技压群雄,一举摘得2016年安徽省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大赛一等奖。
创新平台,成果丰硕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院树立“以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引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识,特别是将竞赛作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带动良好学风的重要途径。
在备战2016年安徽省大学生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竞赛过程中,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行政负责人直接领导,指定专人负责竞赛工作,在经费方面全力保障;对精心挑选的指导教师、优先重点培养;购置竞赛设备器材、开放电子创新实验室;举办第一届学院电子设计大赛,挑选优秀学生组建单片机竞赛团队,集中辅导培训,积极备战三个月……最终3支代表队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本科组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
在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大力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优先支持技能培训和会议交流,并给予充分的自主研究空间。“学院给教师提供了很多学习交流的平台,并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鼓励教师大胆创新。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实践,能够同时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进步,教师们也从中受益良多。”“大黄蜂”团队的指导老师孙长伟说。
教学相长。有了一支负责任、专业强、干劲足的教师队伍,学生通过努力自然能收获累累硕果。载誉而归后,谈起这段经历,已经是大四学长的汪志鹏感慨颇多:“这次比赛经历会让我终生难忘,过程的曲折艰辛,获奖后的激动难抑。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创新性地动手实践是多么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