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华夏有衣,襟带天地;维天有汉,维汉有衣。汉服,从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仆仆而来,一身风尘,却难掩其华。虽曾蒙尘,仍坚持前行,不忘使命,不负初心。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汉民族的服饰。它始于四千年前,嫘祖饲蚕为丝纺制衣,“皇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自取乾坤”。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后满清入关,剃发易服,汉服逐渐消亡。汉服之美,美在其身上的厚重感和文化感。江山几代,朝代更迭,它依旧从容不迫,处江湖庙堂雅俗皆赏,同迁客骚人把酒临风,它见惯风流历史,尝遍人间百态。各朝汉服,自有其迷人之处。属魏晋风流之最,魏晋制汉服也同那傲然不羁的竹林七贤一般,上襦下裙,内搭衫裈,飘逸清秀,自然洒脱;唐制汉服以衫裙半臂为主,俏丽修长,仕女画中可见其衫裙一袭,丰腴可人之美;宋制当属褙子宋裤百迭,日常简单,含蓄优雅;明制汉服以道袍,披风,马面为代表,类型多样,端庄温婉,俊逸大方。各朝汉服承一袭之脉,又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衍生出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既有娴雅超脱,平淡自然,又有锦绣绫罗,典雅华丽。正可谓江山几代,各自风骚。
汉服随历史发展又在历史中消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如今已被许多人遗忘在历史中。人们知道中山装旗袍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衣服,却独独忘了承载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汉服。近代以来的汉服复兴运动始于2003年,河南郑州一位工人身着薄绒深衣和茧绸外衣的汉服走在大街上,自此,在中国历史上消亡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汉服重现神州街头,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早年汉服发展之路十分曲折,一方面群体薄弱且分散,难以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外界阻力太大,导致前进的步伐缓慢。许多人认为复兴汉服就是在复古,就是在回归封建。人们知道韩服和服这些带有各自国家特色标签的衣服,却独独认不出中华民族的汉服。更有爱好汉服的姑娘身着汉服,却被路人指责其穿的是和服,并将其扒下烧毁。心中有中华,眼前却不识华夏裳,着实令人心寒。
汉服复兴运动,并不是复古,而是以汉服复兴为起点,重建华夏艺术与文明。正如为汉服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的溪山琴况所说:“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国人现在需要构建文化自信,学习华夏文明最核心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和文化风貌。汉服虽然是我国传统服饰,但是仍然不为大多数国民所识所知,在当代社会下,汉服依旧是作为一种发展中的事物,饱受讨论与争议,但正如哲学中所说,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复兴汉服,应先复后兴:通过考古研究先形成一个系统权威的为大众所认可接受的汉服体系,接着再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潮流进行改良和变换。汉服复兴,一直在路上。近年来汉服通过发展已经开始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各地汉服组织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汉服同袍汉服日常化,汉服商家层出不穷,而且今年共青团中央也发起活动,以“新时代,新华服,新青年”为主题,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中国华服日,使得汉服复兴迈出了一大步。
汉服,在历史潮流中兜兜转转,踽踽而行又从容坚持,在历史中绽放陨落又重生,在当今时代,将再次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