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在田野山林的“盟主”们
———记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联盟首席专家
“要不是万教授,我们恐怕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幸亏有汪教授的指导,否则这场雪灾就让我们的蔬菜颗粒无收”。
“陈教授为我们打开了入市的大门,按照陈教授为我们设计的蓝图,就能拿到入市的钥匙”。
……在安徽农业大学,活跃着一支由50名产业联盟首席专家牵头组成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他们常年奔波在农业一线,穿梭于田间地头,就像绿色田野上的一个个"科技使者",让江淮大地乡村振兴有了“定盘星”。
引进新品种599个,示范新技术266项,取得新型专利53项,发明专利22项,制定标准、技术规程27个,开展技术培训401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785人次……这是安徽农业大学产业联盟专家。“大专家”化身“致富带头人”
金寨县双河镇皮坊村姜农洪杰一直把汪承刚当成“救星”。双河镇曾被誉为“皖西生姜第一镇”,生姜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由于长期连作等多种因素影响,生姜病害逐年加深,特别是姜瘟病的危害,给生姜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洪杰也不例外,种植的6亩生姜,不仅不赚钱,还倒赔各种成本,成了“烫手的山芋”。
汪承刚多次实地调查论证,分析原因,提出成功防治姜瘟病、提高生姜品质的技术规范。第二年利用该技术规范,曾发生过姜瘟病的田块,生姜普遍长势良好,未发现明显发病植株,平均亩产达2800公斤。洪杰的6亩地一下成了“宝地”,单产创下了3500公斤的历史记录,仅此一项收入就高达3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汪承刚为双河镇制定了生姜生产技术标准,规范种植技术,促使该镇生姜亩产平均提高了2500公斤左右,总产值达1亿多元,全镇户均收入增加1.7万元以上。
和生姜“结缘”,汪承刚成了双河镇的“座上客”,一到生姜种植生长的关键期,汪承刚就马不停蹄地走村入户,为企业、大户“指点迷津”。
像汪承刚这样,安徽农业大学的“大专家”化身为一个个“致富带头人”,通过知识的金点子、科技的“金刚钻”,让当地农业产业兴盛起来。
朱立武被誉为“果农的摇钱树”“。素有“中国梨都”之称的砀山县,前几年由于遭受严重的病虫害,全县梨树出现大面积溃烂现象,部分发病严重的梨园,烂果率高达70%以上,果农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元。朱立武赶到当地,对病害症状、发生机理、防控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很快鉴定出病原,筛选出有效药剂,并形成防控对策。“药方”施下去,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年,全县果园病果率平均不超过5%,不仅损失降下去,还大大提升了产量,新增加产值7.07亿元。
河蟹是无为县的优势农业产业,但苦于没有技术,老百姓一直沿用多年的养殖习惯,导致养殖模式旧化、种质混杂退化等问题,产业看似规模大,效益却不高。万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向无为县政府提出了“关于实施大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选种育苗、优化养殖模式、降低放养密度、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等建议。去年,无为县河蟹产量约1.3万吨,产值达13亿元,传统产业焕发了新机。
金寨县的宋永堂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别人养的猪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经常亏损,他的“大别山黑猪”却闯入京城市场,一斤肉高达100元。这得益于一个“贵人”李福宝。2013年,在外地务工的宋永堂看好一门“生意”,把家乡的土猪肉卖到北京,并信心满志地成立了公司。没想到“一盆冷水泼下来”,因为品质不好、猪肉价格下降,公司损失惨重。正准备放弃的时候,李福宝率领团队找到了他,给他设计了选育优良品种、猪舍改造等一整套方案。带着试一试的疑惑,宋永堂最后一搏却让他的公司“起死回生”。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