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业推广模式

我校将“科技哨站”建到田间地头


  现在正值春季蔬菜播种的关键时期。4月7日-8日,我校徐文娟副教授带着两万元的蔬菜种子,从安徽明光到定远,她马不停蹄,两天时间跑了7个蔬菜种植大户,送去蔬菜种子,发放技术明白纸,手把手指导新品种种植管理关键技术。
  从去年担任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明光市蔬菜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徐文娟率领团队,围绕当地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从新品种引进、绿色防控、技术帮扶到指导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园创建、高效种植模式推广,徐文娟为当地的蔬菜产业发展开出了一系列“对症良方”。在她的指导下,当地一个合作社主打产品辣椒成功申报“绿色食品”,产值效益提升了20%-30%。
  仅去年大半年,徐文娟就跑了明光市17趟。作为产业联盟负责人,她要调研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要协调团队开展工作,要安排不同阶段的重点工作……和徐文娟一样,在我校,还有70多个这样的产业联盟,它们就像一个个“科技哨站”,在江淮大地迸发出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大力量。农业推广体系模式新构想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4月,是教育部、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十个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成立初,就被赋予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推动办学模式改革与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形成“多元、开放、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换言之,就是要探索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模式。
  长期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研究的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张承祥介绍说,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于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建立,随着形势发展,出现专业不全、分工不细、人员老化、知识陈旧等短板,直接导致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严重脱节、经营主体专业化生产与 “全科式”服务矛盾、绿色发展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等诸多问题。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服务全面脱贫攻坚任务,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关键是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校校长程备久说。
  为此,在研究发达国家农业推广成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实际,同时结合学校30年走"大别山道路"的经验,我校提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农业推广模式构想。
  所谓“一站一盟一中心”,“一站”即“区域性的农业综合试验站”,是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的物质载体,包括一幢综合大楼,以及教室、远程培训终端、会议室、产业研发中心等,并配备标准化的实验室,能够进行农业的常规检测分析。周边500亩土地,主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开展技术试验、示范。“一盟”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制度保障。“一中心”即“学校与县级政府共同组建的专事农业推广服务的实体性事业单位”,是校县合作的联合办事机构。
  “这种大胆的构想,就是从农业生产和高校办学的实际出发,确保农业技术始终面向农业现代化一线,同时又解决了农业推广服长效机制的问题。”我校姚佐文副校长说,“综合试验站”就像一个个“科技哨站”,建在田间地头,把学校的根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产学研联盟”是农业科技与生产一线的中枢,实现高校的科研与农业技术需求的无缝对接。“中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执行者,承担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任务。“既能把学校的跟扎下去,也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生产力。”
  这种架构和体制,力图形成科技推广的坦途,让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张承祥认为,这种模式区别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学校发展目标与地方政府推进农业现代化目标融为一体,能够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长效机制。(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