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子的“农场主”梦

  又是一年毕业季!当大多数毕业生带着淡淡离愁忙着与朝夕相处的同学话别的时候,我校青年农场主班的许梦洋同学正在打点行囊。再过几天,他就要到学校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北综合试验站开始创业孵化。有了学校提供的扶持政策,他将成为100亩土地的“主人”,迈出成为现代农场主的第一步。
  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津巴布韦,他的学长刘广朝、梅春元同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 “农场主”。作为一万多亩土地和三十多人团队的管理者,刘广朝、梅春元对这种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驾轻就熟。
  和刘广朝、梅春园、许梦洋一样,我校“现代青年农场主班”已培养出2届共60多人的 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金色田园的主人。
  量身定制“课程表”
  我校“青年农场主班”始办于2012年,由我校与共青团安徽省委、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旨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三农之问”,探索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必须既要懂生产,又要善经营、会管理。”校党委书记宛晓春如此定位农场主班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学校绘就了人才成长路线图,探索了“2+1+1+2”的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原有学院学习通识类课程,大三时进入农场主班进行综合理论实践学习,大四一年进行综合实训,毕业后各类孵化基地开展两年的创业孵化,继而走上创业之路。
  今年即将毕业的许梦洋来自安徽肥东县,当地的家庭农场发展很快,入学时他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因此二年级后积极申请进入农场主班。
  不过,刚拿到课程表时他立刻“傻眼了”--三个学期要学习近40门课程,既有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学等基础课程,又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土壤营养与肥料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设施农业工程、物流学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同时还包括农场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发展规划等综合类课程。这还不算,大量的实践环节穿插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从作物育种到栽培,从设施农业到农业机械化,每一门课都“标配”大量的实践实训。
  许梦洋的学习生活节奏完全变了模样。“以前白天上课,晚上相对很轻松,有很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现在白天上课,外出参加实践教学,晚上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好在进入农场主班的同学都不是盲目选择,而是兴趣使然,所以尽管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许梦洋和他的同学们仍然乐此不疲。传统的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局限在单一专业学科,“懂生产的不懂经营,会营销的不擅管理。”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马传喜说,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出手制胜”。为此,学校打造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汇聚优质课程资源,打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知识,让学生成为农业生产的多面手。
  许梦洋在学校里的忙碌即将告一段落。
  再过几天,他就要到学校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北综合试验站开始创业孵化。有了学校提供的扶持政策,他将成为100亩土地的“主人”,迈出成为现代农场主的第一步。
  精心打造新课程
  农场主班的同学们有一个特殊的“待遇”--给他们上课的都是广受学生欢迎的“名师”。
  刘广朝是农场主班第一届学生,他很喜欢营销类课程,以前听说经管学院姜含春老师的 《市场营销学》课程很受欢迎,还想着抽空去“蹭课”,没想到现在姜老师竟成了自己的带课老师。
  刘广朝很快感受到课程的魅力。第一节课,姜老师就让学生自由组建团队,确定不同公司作为调研对象,研究营销策略的成败,研判核心竞争力,并把调研分析的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当场接受老师和台下学生的“质问”。
  这种教学方法让刘广朝和同学们眼前一亮,“有压力更有动力,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
  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对教学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农场主班没有现成的教材,师资来源也涵盖多个学科,必须在有限的学时里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农场主班班主任、该校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鄢高翔介绍说,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学校以师资配置为突破口,选取各专业领域的顶尖名师组成讲师团,给学生们带来一场场“头脑风暴”。
  很多课程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设置,老师们只能自己编课件、做PPT,根据教学进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
  “这个讲台不好站!”经济管理学院教师肖双喜深有体会。他主讲的《农场合作社经营管理》课程,因为专业内容横跨不同领域,有些内容也不完全懂,他索性把整个团队都带了过来,农场用工、预算、会计、农场专业等等,组成一个智囊团,现场为同学们解疑释惑。  
  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些变化是学校对老师们提出的“严苛要求”--开放式课堂,互动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变了,考核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课程考核更注重平时的表现,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质量,平时成绩占学生成绩的绝大部分比例。“不好好学习,随时可能会被拉下。”
  高频实践增能力
  课堂之外,刘广朝觉得更受益的是高频率的实践。
  大二暑假,他就被安排到荃银高科控股子公司皖农种业实习二个月,做种子检验工作,大三暑假又被安排到基地开展玉米育种工作。“不是去看看玩玩,而是真正去干,参与到生产管理中,很快就熟悉了整个流程。”刘广朝说。
  农业工作,不到基层一线,不下到田间地头,只能是纸上谈兵。为此,学校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将教与学在时空上做了大胆改革创新,打造了植物保护学综合实习、作物种子学实习、作物栽培与耕作综合实习、作物育种学综合实习、农业机械化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体系,根据农时需要,灵活进行生产实践实习,大力强化实践实训的能力。
  “一半时间在教室,一半时间在试验田里。”平均两三个星期,学校就会组织一次实训,到周边的农场、企业学习参观,了解现代农业的经营运行情况,让学生对农场、现代农业有直观的认识。到了暑假,班里同学全部被“赶到”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知识。
  荣玲芳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女汉子”,她已经记不清半年来出去实践了多少次。但每次出去实习,她都抢在前头。在荃银高科所属欣隆种业公司实习的两个月,她被安排做种子销售工作。正是酷热季节,和代理商沟通,到田间地头营销,一天跑到晚,跑的身体散了架,皮肤晒黑了,但她却格外珍惜这难得的经历,“不仅体验了农村生活,也学习了营销策略、沟通交流等很多知识,这是千金也换不来的宝贵体验!”
  试验班不仅重视实践环节,更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进入试验班后,学生就被分成若干个创业小组,演练如何当一名农场主。
  贺亮是第一届农场主班学生,他牵头的团队成立了“钻地龙公司”,通过蚯蚓活动改善土壤的质量,公司成 功申请到了两个创业项目的资助,获得近两万元的启动资金。尽管规模很小,资金很少,但团队全身心投入运营,从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到种植培育,再到形成产品、开拓市场,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决策,俨然成了真正的“企业家”。
  这种丰富的实习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大家熟悉了农业的本来“面目”,正如很多同学所说,和以前实习大大不同,“不走形式,真正去学去干,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广阔天地显身手
  为帮助农场主班学生顺利迈上创业路,荃银高科连续十年每年投入50万元支持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创业,经验不足,风险很大,经过两年的孵化和实战,更有利于提升创业的成功率。”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说。
  这种“软着陆”的孵化模式,可直接让创业者进入生产和市场环节,打通了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后一公里”。学生经历了创业,对市场需求、经营管理、风险应对都有了经验,直接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也能够从容应对。
  2015年11月底,由农场主班张伟等同学创办的“青联壹品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团队成员起早贪黑,从了解市场,到农产品质量把关,再到公司运行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一点点学习摸索。跑市场、谈业务、送产品……仅仅十天的时间,公司营业额已经突破5万元。“赚钱是小事,主要是为了经受历练,为以后创业打好基础。”张伟说。
  在霍邱县长集镇钱店村,农场主班毕业生梁延良已经开始创业,在荃银高科和张海银基金会的支持下,他经营着300亩大田和16个蔬菜大棚,通过小麦-黄豆轮作,300亩土地年产值可达40万左右。在大棚中开展绿色蔬菜种植和高新模式实验示范,也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3级农场主班的刘学威在校期间就开始了创业之路,他带领的七彩桑田创业小组先后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基金和科大讯飞基金的资助。后来又成立了合肥如果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O2O的经营模式,把最新鲜的水果送到老百姓家中。目前已经与几家大企业正在谈合作融资,公司估值已过百万。
  合肥戎马生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邵金、毛天、贺亮等几位同学共同创办,以农业技术服务、咨询、转让为经营主体。正是在农场主班的学习实践,让他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无限前景,他们希望在农业天地中展开自己的"戎马生涯"。
  随着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农场主班的不少学生也开始选择到国外开启自己的“农场主”之路。津巴布韦,安哥拉,都活跃着农场主班学生的身影。
  “去年第一届农场主班30名学生学业成绩绩点全部3.0以上,申请了国家大创课题5项、‘科大讯飞’项目2项,4个创业孵化团队在定远、霍邱县开展为期2年的农场经营管理创业孵化,3人在海外农场工作。”鄢高翔介绍说,今年31名农场主班毕业生,目前10名同学已经开始创业孵化,5名同学即将到海外经营农场,3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
  “农场主班的经历,使我感觉做农业也可以很快乐。” 许梦洋说,这支撑他创业的愿望,对未来信心更足。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农场经理人。”刘广朝说,有了在非洲农场工作的经验,他想以后可以拥有一个大的农场,甚至想把非洲文化带过来,做一个非洲文化酒店。
  如今,农场主班的这些90后毕业生大多在“农业新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们正志气满满,准备到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