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师范学院援疆行动,谱写新时代“出塞曲”

      奔腾的玉龙喀什河在漭漭昆仑山上唱起了歌, 金色的胡杨林在秋天点燃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古老的丝绸之路抬起了头, 等待着续写光荣。在祖国的西北新疆和田,有这样一群人—— — 他们高呼着“到新疆去、到和田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口号,历时三天三夜,赶到新疆和田,开展为期一学期的顶岗支教工作。 他们就是淮南师范学院 2018 年援疆支教百人团。

   相依相偎,共处异乡显情深

       半世东奔西忙,今又远航,路遥山高水长。 三天三夜的行程,疲惫的志愿者刚下车就见识到巨大的南北差异—— — 沙粒直“闯”进鼻腔,只能用手捂住鼻子。支教团学生卞士菊无奈地说:“沙粒、沙土、沙石, 和田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沙’,口罩是生活必备品。我们宿舍门口就是沙石,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沙粒, 宿舍一天不打扫就会落上一层灰。天空也是灰蒙蒙的,很少能看到湛蓝的天空。 ”

       3470 公里, 将援疆支教师生与家乡分隔在千里之外, 却在不经意间将他们的心连在一起。生活上有问题总得想办法解决,远在异乡, 援疆支教的选派干部和教师便成了志愿者们的依托。

       “生活上有没有什么问题,伙食吃得习惯吗? 住得怎么样? 被子够吗? ”一声声问候,是支教团教师对学生们深切的爱。

       “老师对我们都很照顾。每次去老师那里做饭,都是他们主动买菜。我们有什么事,老师都会主动去和当地人沟通协调。 ”刘娜的言语内外,透漏的满是感动。

       卞士菊热情地表示:“我要感谢支教团每位男同学, 从学校援疆支教出征仪式开始, 男生就帮我们搬行李、整理宿舍,重活累活都是他们扛。”互帮互助,团结友爱,这份在异乡依偎的情感也成为援疆支教团的精神支柱。

       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时刻,援疆支教团师生虽无法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 却相约在一起包饺子过节。 女生跟着老师学和面、擀面皮,互相嬉戏打闹;男生去抬水、烧锅,不时还往旁边探探头,咽一下口水,催促她们动作快点。 饺子冒着热气出锅了,师生相聚在桌前,共享这欢乐时光,热腾腾的饺子不仅暖热了师生们的胃,更温暖了他们那颗身处异乡的心。

    大手牵小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老师,你真好看,笑的时候有星星。”

       “老师,给你大枣,我家种的,可甜了。”

       一个个红扑扑的小脸蛋围着卞士菊, 她忙接下孩子们送的大枣,脸上满是幸福。

       “这些孩子特别可爱、懂事。一想到他们,再苦的环境,心里都是暖暖的。”支教学生李文垒说,并与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

        一次,十几位成绩较差、性格腼腆的孩子没带作业本,李文垒便对学生们说 : “大家保持安静,遵守课堂纪律,老师有事情先出去一趟。”话罢,李文垒便向不远处的商店跑去。当地的道路建设不是很完善,行走不是特别方便。李文垒出了商店,用手挡着扑面而来的风沙,把给孩子们的作业本抱在怀里,小心翼翼地走在沙石路上,生怕一不小心摔了,弄破孩子们的本子。说到这里,李文垒不好意思地笑了:“没想到等我回来时,班里十分安静。当我偷偷把本子从身后拿出来,他们还吓了一跳呢!”令李文垒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纷纷从书包里摸索了一会儿,硬是要把钱塞给他。

        “当时有的孩子泪珠啪嗒啪嗒地就落下来了,一直和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我特别感动。或许这里条件不是很好,但他们就是我生活在这里的动力。 ”李文垒郑重地说。

        和田地理位置特殊, 目前的气温已达零下。受经济限制,孩子们基本上没钱买衣服和鞋子,鞋子上、衣服上常常破着洞,冷风就偏偏直往里钻。支教学生赵雅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为全班孩子一人买了一副手套。当她拿着一袋手套走进教室时,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哇”地叫出了声。拿到手套的孩子们欢呼雀跃,高举手套,满心欢喜地笑着, 仿佛得到珍宝一般。

       “来之前我就有心理准备,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绝不后悔。 如若让我再选一次, 我依旧会到新疆支教。 ”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学生李文垒说, 在新疆的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光景,他会好好珍惜剩下的时光, 为和田的教育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和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 ”淮南师范学院 2018 年援疆支教团的师生相信自己会用心、 用爱克服一切困难, 实现援疆支教的价值, 用实际行动书谱写出一篇崭新光荣的“出塞曲”。 他们也相信,经过不断的经历与探索, 淮南师范学院以至整个社会的援疆活动会做得越来越出色, 为新疆人民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