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三型”学生资助重“帮”更重“扶”

学院高度重视资助工作,认真研究政策文件,积极转变资助理念,着力提升工作质量,建立了评定标准严格、资助范围广泛、资助方式多元的“适配型”“精准型”“发展型”资助体系,保障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公平性与实效性。尤其是将工作重心放到培养人上来,重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困扰、学业就业等发展性问题,做好三个“转变”,促进了学生们在经济、精神和发展上的三重脱贫,有利地完善了他们的良好品格,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素质,资助工作的价值导向和育人效果显著。

从做足规定动作向适配自选动作转变

“国家规定的一定要落实到位,容不得半点含糊。”

分管学生工作的彭丽英副院长介绍到,“为了让资助工作精准落地,我们提出了资助工作‘敬、净、竞’指导思想,就是要对国家政策的心存敬畏,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要保证评选过程干净,确保公平、公正、公开;要鼓励竞争意识,不搞平均主义,确使国家资金用到更优秀的困难学生身上。”

据了解,学院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资助方式的落地工作。评选之前,政策制度上墙,上班会,保证人手一本手册;评选过程按照文件要求一项一项的审,一分一分的加;评选公示名单上墙、上网,师生民主监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仅2018年,学院就累计发放国家奖、助学金432.7万元。建档立卡免学费资金75.56万元,为应征入伍、退役士兵府学学生申请学费补偿、减免学费共计188.08万元。

“没有发生一起发放异议事件或上访。”

我们用的可是“学院高标准”!

学院有关部门还认真研读政策文件,想尽办法从多种渠道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帮扶。为了激励经济困难学生潜心学习,学院借助行业办学资源优势,积极与校企合作单位联合设置企业奖学金。其中,与山东钢铁集团联合设立“山钢奖学金”和“院长奖学金”,就是用来表彰那些思想品德过硬,学业成绩突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每生2000元,仅这一项,每年资助学生的金额就高达20万元。另外还先后设立了“鲁丽奖学金”“太极奖学金”“达力普”等十余种企业奖学金。学院资助种类和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规定,有力地帮助了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资助也可以是个性化的。

每年,对于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优秀学生,学院在经过审核确认后,专门召开院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为这类学生全额减免学费,解除他们在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

学院还在勤工助学上下功夫,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与职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岗位186个。例如会计专业女生多,做事认真,就为这类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财务助理、学业助理等助学岗位,发挥他们在专业上面的特长;机械制造类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实训车间的岗位,作为“徒弟”耳濡目染车间师傅们的日常工作。

来自网络1701班的崔俊川就是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编辑助理岗位上的受助学生。他爱好文学,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老师管理维护官微。2018年,他负责编辑发布的微信达到110多条。“这个岗位能够让我把实际工作与所学知识相互印证,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专业、兴趣爱好和工作岗位完美结合在一起。崔俊川说到,“今年我的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2,还荣获得了5000元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呢。”

从简单单项选择向多元精准资助转变

过去学院实行的是各班按人数比例分配名额,好处是比较“和谐”,但是存在一些弊端,一些真正特别困难的学生受到的资助相对较少,都配平均了。现如今,学院建立并完善了“奖、勤、助、补、贷、减、免”的多元资助体系,以学院、系部、班级三级管理为纵向指针,以资助辅导员、资助委员、班级信息员三层监督为横向指针,形成十字交叉点,实现了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帮扶过程的动态管理。

“前期做足基础调研工作,实施过程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做到资助工作的‘四个精准’。”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杨金良讲到。

资助标准精准。

学院在基本资助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对困难学生情况进行分析,推出了《学生特殊困难补助管理办法》,确定了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数量和档次,实行差异化资助。“国家助我们现在分一档、二档、三档三个档次,最高的补助4000元。”资助管理中心高群主任介绍到,“并且各档次不分配名额,只控制总量。”

资助对象精准。

去年,学院正式启用山东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进行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实现大数据化的跟踪管理。评选结果用数字来说话,用事实讲道理,增强了资助对象选择的可靠性,把一批公认的家庭情况困难,学业成绩优良,上进有责任的同学挑选出来接受资助,实现了认定资助对象确认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

资金分配精准。

每年,学院都要召开四次以上的由分管院长主持的资助工作专题会议,每学期各系部、班级召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调研会、告知会不下200次,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在资助资金和名额的分配上避免简单的“划比例、一刀切”,“我们不当老好人,不搞平均主义”。还对遭遇突发事件的困难学生、孤残学生等进行及时救助,力争做到资金的精准及时到位。

发放时间精准。

全年奖助学金等各类资助项目的发放工作开展方式、时间内容等,通过网站、微信等向全院师生公布,资助政策人手一册,班级会议一次一开,真正急学生之所急,做到按时开展工作、按时发放资金,把资助资金切实及时用到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

学院还对极其困难的学生建卡立档,实行“一人一册一策”制度,辅导员班主任采取“多对一”方式,对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学业上予以辅导,在生活上予以照料,在心理上予以抚慰,帮助他们顺利健康成长。物联网1501班的卢丹丹同学父亲患有胃癌,母亲也常年吃药,收入来源仅靠城乡低保。得知情况后,学院立即启动精准资助机制,对其进行突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5000元,帮助他顺利度过了当前的困境。安心学业的他积极向上,获得山东省软件测试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开始了他的本科求学之旅。

从单一经济保障向多方促进发展转变

经济资助是基础,学院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责任目标。近四年,各项奖助学金均发放及时、到位,资助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8年,学院帮助764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1月底,共收到贷款金额466.06万元;共安排389人次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工作,累计发放勤工助学酬金22.4万元;共发放153名大专建档立卡免学费资金75.46万元。

“我们履行了承诺!”副院长彭丽英郑重地讲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院在经济上积极帮助学生的同时,变输血资助为造血培养,以资助管理中心为中心,以心理健康中心、学业促进中心、学生发展中心、就业服务中心为延伸基点,更加注重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文化上沁润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暖心行动同向而行。

学院利用中秋节、元旦等重要节日开展受奖助学生座谈会、联欢会、发放慰问品慰问金等活动,书记、院长亲自带队深入建档立卡特困学生家庭开展走访,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深切感受到“火”一般的温暖。严冬来临,学院为90名特困学生送去御寒羽绒服,并在各系部开展“趣味运动会”“暖心水饺”等活动,在寒冷的冬天为困难学生送去关怀和温暖。各项资助工作更加精细化、人性化。还通过座谈、信息员反馈等方式及时了解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建立自立自强的求学信心。

学业发展步稳蹄急。

多年来,学院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用“笃实求真 明理出新”的校训鼓舞和激励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发奋学习,努力争先。在各级各类专项奖学金的评选中,很大一部分是品学兼优的受助学生。学院还通过学生自主设定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给予资金帮扶、科研指导和能力培养,致力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技能,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行,从而最大限度促进学生长远发展。近三年,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心,申报发展性资助项目5项,参与学生近600余人。其中,资助学生参加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齐文化”山工院传播机构项目获省级一等奖,并代表山东获得国家二等奖。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近十年的就业率均在98.3%以上。

 “钢铁火”文化感同身受。

学院引入优秀企业文化和地方文化,资助全过程,全方位导入感恩文化、团队文化、诚信文化和励志文化,营造“钢的意志、铁的纪律、火的热情”的特色文化育人氛围,成风化人,注重对受助学生“人”的品格的培养。通过举办图片展、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团课、资助讲座等各种诚信、感恩、艰苦朴素等主题教育活动,宣讲诚实守信事迹,倡导契约精神,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有效地将文化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涌现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于航、“智救落水者”淄博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孙永超等优秀大学生群体。

“我们就是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路上‘帮一把’‘扶一路’,更加注重资助育人在成才教育方面的作用,”学院副院长彭丽英讲到,“关键是扶正他们未来的发展之路。”

实践表明,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资助工作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经济帮帮助,更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涉及到的学习、心理、能力等各方面予以扶助,努力创建了符合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三型”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实现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