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人文有机融通

焊接课作业写“诗词歌赋”工科生点燃才思“火花”

     “右持枪,左遮面,皎皎月色星点点……”5月31日,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15级的李鑫浩听到《长相思·手工电弧焊》从央视主持人龙洋口中读出来的时候,惊讶了半天,这首词是他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的结课作业。用能体现人文素养的诗词歌赋描写焊接,任课教师冯涛的作业让学生直呼过瘾。一组诗词手写稿的照片更是让师生成为“网红”,“学焊接,写诗词,工科生也能点燃才思火花!”
  “为努力培养我们人文素养的学校和老师打call。”这个作业并非噱头,对专业知识和诗词歌赋的要求非常高。李鑫浩和同学花了一周的时间查阅焊接资料,了解焊接历史与未来发展,学习诗词写作。写完诗词还“不尽兴”,同学们又将周杰伦的《七里香》填词配音创作MV《电弧焊》,登上山东卫视闪电新闻客户端的头条。
  网友许吾芳华评论说“能进入这所大学的也都是一方傲娇的才子吧!”网友楼琳则表示“真的好有趣啊,文科生表示佩服。”央视财经、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青年网、中国网、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纷纷报道,对这一做法给予“点赞”式评论。
  “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冯涛记得钱学森的这句话。他说:“理工与人文之间的壁垒,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他在教学中不断寻求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工文两科看似云泥之别,实有交汇之法”。
  这个火爆的新闻并非偶然。2017年12月,“‘会写诗的高数老师’让高数课不‘高冷’”同样引发广泛关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人生。用有限把握无限,让瞬间化为永恒……”理学院张丹青副教授把数学之美与人生哲理揉进高数课堂,从数学规律导入人生启迪,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素养完美融合。
  “文化无关乎学科、只关乎素养,无论学工学文,都应将博大的中华文明,尤其是诗词这种充满意境之美和韵律之美的瑰宝传承下去。”赵玉萍同学说。
  赵玉萍所说的这种结合被学校明确写在《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实际上,学校自1985年起不断完善通识教育体系,1988年起要求理工科学生修读一定的人文素质教育学分,文科学生修读一定的科学素质教育学分。2015年,学校组建人文素养班,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设计本科培养方案,在推进“双一流”和“新工科”进程中,本科教学改革还在路上。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