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课堂带来了什么?
——两节“概论”课堂见闻
“1998年,国际Argo计划决定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由卫星跟踪的自动剖面浮标,总计为3000个,组成一个庞大的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以便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上层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剖面资料,帮助人类了解大尺度实时海洋变化,提高气候预报精度。”
精美的PPT画面,严密的逻辑,系统的知识,流畅的讲解,俨然是在进行一场关于Argo技术与应用的报告会。
这是鱼山校区新教0101周二的第一节课,也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的第13场学生课堂展示时间。题目为“Argo:实时监测海洋”的讲述者是题目完成小组的代表、2017级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的范云轩。
20分钟的展示结束后,数位同学提问:“你刚才讲Argo的成本很高,未来能否大规模生产?”“Argo的放置,会否侵犯到别国的领海?”范云轩一一作了令同学感到满意的回答。任课教师李晓伟点评范云轩的展示说:“内容专业性强,思路逻辑清楚,特别是将我校的Ar鄄go研究发展放进来是一个亮点,讲述流畅说明知识完全内化,小组的合作是成功的。”
过了教师点评关,还需过同学评价关。展示结束后,每节课随机抽取的不包括当场课堂展示小组成员的4位学生评委还要给出评语和分数,加上教师评委给出分数的平均分就是展示环节的得分。范云轩得到了8.9分。
第三节课,第14场学生时间。“人工智能与海洋资源开发”的主题展示,影像多了些讲述少了些,在提问环节,展示者还遭遇了质疑。提问的同学认为讲述中提到的将来应用在滨海度假酒店的人工智能系统并不比现在其他酒店已在应用的先进。几个辩论回合后,展示者的回答仍不能令提问者满意,因时间限制,于是展示者绅士地说:“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将会在群里继续回答。”对于这次展示,教师点评说:“内容涵盖了三大部分太过笼统,如果就其中一部分深入展开,效果会比较理想,这也导致了回答提问的不从容。”大约也是因如许问题,这个展示得到了8.2分。
评价学生的展示,李晓伟有一个基本标准,“如果能让我这个文科生听明白了,那就是成功的。”李晓伟说:“题目准备得好不好,回答提问环节最见真功夫。如果搜集资料丰富,研磨也透彻,就能给出令提问者满意的回答,分数也比较理想。”
对于不能顺利回答的问题怎么办?想要提问但受课堂时间限制不能再提问怎么办?QQ群里继续。
QQ群是每个学期各教学班都要建立的,老师布置任务,学生提问,交流学习心得,大多在群里完成,在这里,师与生、生与生结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那些在课堂上没能得到提问机会的学生,不愿意当众发言但又想参与讨论的学生,就可以将问题留言在群里,小组成员要及时给予回答。而对课堂上没能作出较好回答的问题,小组成员也需要继续完善资料,在群里完成补充回答。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群里,有时候其他同学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提供回答上的帮助,如此,学生们对问题的了解就更加深入和系统。翻动着班级群海量的交流信息,不由让人感慨信息时代的个性社群环境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如此便捷,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无限抵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共学至境。
课堂展示是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模块式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体现。教研部的模块式教学分为课堂和课下。前者包含学生讨论和教师专题授课;后者包含讨论互动与资料传送。课堂展示是“学生讨论”部分的一个环节。在学生的成绩考核中,包括小组讨论、调研报告、课堂表现等几方面的平时成绩占了50%,小组讨论是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期伊始,根据教研部要求,授课教师集体研讨确定主题范围,以各自班级人数和小组总量确定各小组成员数,由学生自由组合为一个小组,协商确定具体研讨题目并合作完成,除了书面报告,最终还需由一个成员做不超过20分钟的课堂展示。不难看出,小组讨论是 “概论”课参与式课堂的重要内容。
今年教研部规定的研讨主题是“由某某政策或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等引发的思考”。李晓伟又作了进一步限定,以“人工智能与海洋”为题。“这是我针对鱼山校区学生大多是理工科专业背景特设的。崂山校区文科学生较多,也会针对性地设计题目。”李晓伟说:“这个题目,一能让学生有话说。人工智能已逐渐应用在日常生活,现在的学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这个话题有切近感。这几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热潮方兴未艾,未来还将继续,作为大学生,做个深入的了解很有必要。二是因为要充分考虑大课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找到他们兴趣的共同点。人工智能是热点,海洋是学科特色,这个范围既有利于集中认知一个话题,又有较充分的发挥空间。不过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限定海洋主题。”看一看学生报上来的题目吧,“人工智能与海洋药物开发”“人工智能与网箱养殖技术”“人工智能与环境保护及智能灌溉”“人工智能与食品加工”“人工智能与海洋渔业遥感”“人工智能与音乐写作”等赫然在目,瞬间让人产生这是一门“人工智能”课的错觉,其实听听教师时间的开场白,你的思绪就会立刻回到正堂。
“科技是生产力的一个体现。正如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改变着国家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Argo技术也会带来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我国Argo技术的发展,正是改革开放的一个产物。改革就是要解决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又对生产关系提出改革的要求……”
一个完整的小组讨论,表现在课堂的是20分钟,而完成整个选题,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做好社会调研、资料搜集与整理、完成讨论报告或撰写论文、制作PPT等一系列环节。教研部一直注重培养学生“听、说、写、行”能力的综合调动,这个锻炼显然在小组讨论部分体现最彻底。2017级水产养殖专业的巩雨就有如此感觉,“小组分工完成题目,锻炼了我们相互磨合相互鼓励的合作能力,对于展示者来说收获更大,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才能较好地讲给别人听,在提问环节也能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考,彼此互动还能进一步拓宽思路。”2017级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陈鸿宇说,很多同学都觉得“概论”课和自己专业关系不大,通过这个热点专题讨论,你会感觉到这个课给我们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提供了方法论。通过完成讨论题目,自己就恰好能够回答“为什么而学”这个问题。
作为一种课堂革命方式,讨论课被不少同学喻为“头脑风暴”,它不仅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 “概论”课来说,还增添了理论性课程的生动性。
不过,在任课教师李晓伟心里,小组讨论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作为研究型大学,让学生通过课堂锻炼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也是公共课的一个追求目标,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内容的完成,更有学术素养的养成”。这学期的人工智能话题,学生每选择一个题目来完成,就是一次学术研究的训练。十多个题目汇总到一起,就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大课题。学生只要坚持听课,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对这个大课题的宏观认知,有时可能还会对某一方面得到深入或者前沿的了解。像选择“Argo:实时监测海洋”的小组,为了解我国Ar鄄go技术的发展,就特地访问了国家“千人计划”教授谢尚平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员;而确定了“人工智能与网箱养殖技术”主题的小组则去访问了开创我国首个冷水鱼深远海养殖系统工程研究和建设的董双林教授,了解到我国的深海渔业养殖方式正从传统人工模式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在人工智能与海洋这个领域,他们,见识了我国的科研前沿水平。这将会对他们今后的道路会有怎样的影响,现在还无法预测,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了解到“中国科研人一直在努力”,从而对中国科技的发展抱持坚定的信心。
谁会想到,比较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竟是在“概论”课上完成的?而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图谱后,还会对高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国家层面去进行资源整合,从而对国家与社会、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作出比较理性的判断。李晓伟认为,“这也是 ‘概论’课意义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生参与课堂,给教师带来了什么?表面上看,教师减少了站着讲课的时间,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除了要指导学生完成从选题到成稿从结构到细节的研讨过程,并做现场点评,还要将研讨内容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衔接,考验着教师的综合水平。李晓伟将参与课堂中的教师角色看成是一个方案设计者,除了全程掌握还需长袖善舞,既要融入还要超越,而更多的时候,也是一个收获者。“当学生的这些题目汇总在一起时,在我眼前也是一次知识和信息大爆炸,也会生出一种需要学习更多的紧迫感。还有一种责任感,就是了解到国外技术发展和应用先进时,会和学生一起盼望中国奋起直追,有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我们甚至渴望是海大去引领,比如在人工智能的海洋应用方面协同合作协同创新上占得先机,在未来海洋科技领域赢得一席之地。”
听着李晓伟对学生的赞许和激励之语,令人想起校长于志刚今年对新教育教学理念作出的师生由“从游变同游”新解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在无穷的认知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学生,所有的求知者都是同游人,共同的目标就是追寻真理。这也许就是参与式课堂带给我们的一点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