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纬36度到北纬65度
———3名女研究生的北极调研纪行
广袤无垠的苔原,不期而至的冰雨,热情好客的原住民以及性情温和的驯鹿……虽然时间已过近半月,但这些画面和场景,依然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8月27日至9月2日,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晓伟、宋晗和该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邹琪3人,作为首批中国学生,参加了由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和俄罗斯北极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俄罗斯国际夏令营”,从位于北纬36度的黄海之滨的青岛,奔赴北纬65度的俄罗斯北极小城纳德姆,就北极原住民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及北极国际合作等主题作实地调研。
9月11日,在她们简约又不失温馨的办公室里,3人把这次令她们记忆深刻的北极之行向记者娓娓道来。
纳德姆,我们来了
对于3名女生来说,纳德姆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做好向学校递交申请、办理签证等先期工作的同时,她们也通过网络和文献等搜集纳德姆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气候变化等相关资料,做好出发前的准备。李晓伟由于性格沉稳细致,统筹能力较强,被推为此次调研活动的组长。她为大家作了精细的分工。
由于活动中包括探险环节,主办方要求参加者自备睡袋、防潮垫、救生衣、雨靴、手电筒、防风防水夹克、雨衣等,加上她们将要前往的纳德姆地区此时温度在-10℃—10℃之间,所以必须携带冬天的保暖衣物。大家在收拾行囊的时候犯了难:一个26寸的加宽行李箱外加一个登山包都饱和了,还是塞不下这么多东西。再三考虑后,她们不得不舍弃了一些衣物和化妆品。在购置探险所需物品时,为了节省经费,尽量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选择最便宜的,大家常常为一件小物品争论得不可开交。
8月25日一大早,3名女生动身前往纳德姆。经过近10个小时的辗转飞行,她们到达莫斯科,等待中转纳德姆的班机。莫斯科飞往纳德姆耗时三个小时。整个飞机上就她们三个中国人,听不懂俄语广播和乘务员的服务用语,身体的疲惫让她们一觉睡到纳德姆。被乘务员叫醒时,飞机已经降落在纳德姆机场。“一直以来都在作北极战略研究,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北极圈那么近,第一次能和俄罗斯北极学者直面深度交流,这真叫人激动不已。”想想即将开始的北极之旅,3人赶路和倒时差带来的困倦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纳德姆市坐落在纳德姆河岸旁,是一座靠近北极圈的美丽小城。这一地区气候是亚极地气候,年最低温可达零下五十多摄氏度,最高温可达三十多摄氏度。也许因为寒冷的气候和较高的人均GDP,小城弥漫着一股安逸悠然的气息。小城不大,半小时就可以走遍全城,昨天遇到的人明天再偶遇一点都不奇怪。
李晓伟她们前往学习交流的纳德姆北极研究中心是俄罗斯在北极医学和原住民研究方面的权威研究机构。该研究中心凭借地理优势,对北极环境、动植物和原住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和深度研究,取得了诸多科研成果。在这里,她们3人聆听了专家们关于原住民健康问题、融入现代化问题的一系列精彩讲座,收获颇多。
学术交流议程中有一项是介绍参加者本单位的极地研究情况。为了做好演讲准备,她们3人忙到凌晨2点,每一个数据,每一项成果名称,都务求精准。第二天7点起床,9点准时赶到学术交流会议现场。那天,在向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作报告时,3人详细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和学校的北极研究。“看到研究中心的教授们投来钦佩的眼神,我们真为自己的国家和学校感到自豪!那一刻我觉得,作为一名海大人,要更加努力前行,我现在以海大自豪,更要未来海大以我为傲!”说起报告会的情景,邹琪仍然很激动。
探访北极原住民
此次国际夏令营的主题是“极地生活水平和原住民:传统、健康和现代化”,而北极原住民问题也一直是李晓伟她们的导师郭培清教授研究团队一直涉猎的重要问题。实地探访原住民也是3名女生此次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8月27日一大早,3人穿上厚厚的御寒服,套上救生衣,戴着保暖帽,背着沉重的登山包,与其他10名营员一道分乘两艘快艇,沿纳德姆河前往北极涅涅茨人居住点。
晴天时候,北极蔚蓝的天空漂浮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天穹低垂似乎用手就能够得到。纳德姆河宽阔清澈,波光粼粼,不起一丝波澜。大家挤坐在小艇上,在河面上飞驰。河两岸是碧绿而茂密的苔原灌木丛,小艇疾驰,把灌木林急速地抛向身后。天气寒冷,大家需要不时地喝些热水保持体温。经过四个小时的航行,他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北极原住民永久定居点Nori。
远远看上去,Nori是由一幢幢铁皮房、木头房凌乱地组合而成,极像棚户区。原住民夏天外出渔猎,冬天返回永久定居点生活。走进Nori,你会发现这里的原住民过着闲淡舒适的生活。3名女生一起拜访了一位原住民老奶奶。老奶奶已经退休,每月可从政府领取三千卢布退休金,她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好,她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拥有更多的孙辈,家里能够人丁兴旺。接着,她们采访了居住点的村长,了解了Nori定居点的历史,当地的教育和文化传承等情况。
告别定居点,大家继续乘船赶往一个渔民的家。那名渔民搭建了两个Chum(原住民的营帐),3人晚上就住在其中一个。营帐很小,而且不断有冷风从门缝中灌进来。李晓伟用多余的防潮垫把门缝塞了又塞,并表示自己要睡在外面为大家挡风。最终宋晗自告奋勇穿着厚衣服睡在门边最冷的地方。晚上3人紧紧挤在一起,冷风不时钻进睡袋,更要命的是渔民养的一条狗也来凑热闹,钻进营帐,硬往三人这块巴掌大的地方里挤!平日里对狗猫等的恐惧此时也敌不过身体的极度疲惫。大家相拥而卧,一夜睡得香甜。
第二天,大家从渔民的Chum出发去探访驯鹿放牧人。牧人住在苔原深处,得经过苔原森林才能找到他。苔原森林里到处是虫子,尤其是北极的蚊子体大凶猛,叮咬后奇痒无比。穿越茂密的丛林,受过蚊子的“洗礼”后,大家找到了驯鹿放牧人的临时居住点。牧人有四百头驯鹿,夏季来这里放养,天气转冷时便会返回位于Nori永久定居点的家。牧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希望能有一台无人机帮他放养更多的鹿。在这里李晓伟她们结识了牧人的女儿Alenxa,她目前正上高中,她渴望能接受更高的教育,走出北极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在对放牧人进行了一天的采访后,晚上她们又返回了位于渔民那里的居住地。夜晚在Chum里,学者们对一天的采访进行了梳理和交流,探讨了提高原住民生活水平的方法。气氛很热烈,一直到很晚大家才分头入睡。
返回纳德姆途中,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她们仨坐在船上,只觉雨水冰冷刺骨。小艇靠岸后,3人冻得牙齿打颤,手也不听使唤,好久才脱下救生衣。“虽然探险过程充满艰辛甚至危险,但我们真切感受了北极原住民生活。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这里正经历从气候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也潜藏了诸多机遇。这里值得,也需要我们更多的研究。”说起这次探险经历,3人都认为不虚此行。
中式告别晚餐受热捧
短短七天的北极生活,每一个片断都深深印在3名女生的脑海里。在这里,她们收获了学术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收获了异国他乡的珍贵友谊。在纳德姆的最后一天,李晓伟、宋晗和邹琪商量,打算自己动手做一桌中式晚饭,表达对北极科学研究中心专家学者们悉心照顾的感谢。
为此,她们早早起床去附近商店买食材。可是列在食谱上的食材都没有,白菜等家中常见的蔬菜在这里也是贵得出奇,而且香料也很少见。勉强购买了几种蔬菜后,3人决定用自带的泡面和辣条作主食,一人再负责炒一个菜作为中式告别晚餐的当家菜。邹琪用速冻饺子做了“蛋抱饺子”;宋晗做了炒胡萝卜和炸鸡,用俄罗斯人爱吃的火腿镶嵌着,别具匠心;李晓伟做了西红柿炒鸡蛋,秒杀俄罗斯人的水煮西红柿和微波炉西红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俄罗斯客人对泡面和辣条竟然情有独钟,吃得津津有味,其中一位研究医学的教授对中国的辣条赞不绝口。餐桌上大家有说有笑,酒杯碰响的那刻,心中满是留恋与不舍。
“这次北极实地调研之旅,我们满载而归。在北极,我们收获了知识,结识了新朋友,拓宽了学术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肯去做,就一定会靠近并实现自己的梦想。”被问及此次北极之行的感受,3名女生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