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一个中心 课堂内外两个现场

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本报讯  “三元朱村从一个落后的农业村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研发基地,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一位不裹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沙场上的杰出的女将,陈少敏的革命生涯给我们极大的震撼”,一位参观寿光三元朱村和陈少敏纪念馆的大学生这样告诉老师。这是近期我校把思政课搬到实地现场教学师生的一段对话。
    把思政课堂搬到了实地现场,是我校创新思政课教学的一个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链,课堂理论课外实践,使得课堂内容可视、可读、可触,这种课堂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打开了同学尘封的心灵,入脑入心。
    创新教学模式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激情,也带给教师更深层次的反思。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国情,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悟,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增强“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学院集思广益,完善建设第一课堂内容,探索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他们先后开展了经典著作选读、社会调查、情景剧展演等“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在举办“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思政育人成果展演课上,大学生们在舞台上充分展示他们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收获。开展清明节、青年节、国家公祭日等主题团日活动,通过“仪式”教学,让学生在浓厚氛围中受到冲击和震撼,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获得师生首肯的同时,学院教师多次深入实践教学基地考察,精心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与感悟,多措并举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性、实效性、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实践参与”的情景仿真实践教学,把思政教学主题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学生探访了寿光三元朱村、陈少敏纪念馆、坊茨小镇和坊子炭矿博物馆、潍县战役纪念馆、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龙池红色文化展览中心和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整个教学过程主题突出,学中提高,看中深化,将理论固化为行动,让行动闪烁为党的光辉,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