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萌哒!看这位护士如何安抚手术娃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第二手术部,儿外科为一名13岁的线粒体肌病儿童开展骨折手术。“孩子是春节玩时不小心骨折了,本身没啥,难办的是他还患有罕见的线粒体肌病,影响身体代谢。”张慧回忆,小德(化名)年纪小身体弱,考虑到全麻的风险,医生决定采用局部麻醉的方式进行手术,这就意味着手术时孩子是清醒的。“担心孩子在手术中因害怕、紧张哭闹,他的病一旦哭闹很容易引起抽搐,手术进行就比较困难。”
手术开始,细心的张慧发现小德的身体微微发抖,嘴里一直低声呜咽着。“一看孩子就紧张了。”思来想去,张慧拿出了手机,问他想不想看动画片,孩子没有回答,呜咽声却渐渐小了。在整台手术的一个多小时里,她一直保持着半蹲的姿势,陪护着小德。
用一次性医用手套吹成鼓鼓的“气球”,
在上面画上一只萌萌的龙猫;
用铅笔在表格纸的背面作画,
“变”出一只神气活现的米老鼠;
将血液净化机上不用的小蓝帽套在手指上,
再用碳素笔点睛,两只会动的手指小人儿诞生了;
……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正在带领学生们做手工,然而,这些温馨的场景真实地发生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无菌手术室中,而故事的主角,是第二手术部儿外科专业护士——张慧。
每次手术前,如何让那些紧张哭闹的小娃娃乖乖听话可是医护人员的头等大事。“孩子们年纪都还小,手术时父母又不能陪在身边,进了手术室害怕是很正常的,想帮他们上麻醉做检查可一点不容易。”张慧说,要安抚这些小家伙,少则十几分钟,多则要半个小时。手术室是无菌环境,没办法给孩子们带玩具,张慧就就地取材,练就了自己的“杀手锏”。“给孩子吹些小气球,几乎没有不喜欢的。”张慧口中的“气球”是她用手术用橡胶手套吹成的,乍一看上去是个圆滚滚的小手,很讨孩子喜欢。
五年来,张慧几乎每天都会做一两只气球
每回遇上难哄的孩子,张慧都会使出“气球大法”,有时还会拿马克笔在上面画上两笔,做成个简单的玩偶。张慧笑道,她平均每天要跟4台手术,这几年气球吹下来,肺活量都大了不少。如今,医院都知道手术部有个会哄孩子的张护士。
小时候学画派上用场,想尽办法哄孩子
其实,张慧哄小患者的方法不仅有气球,她还会通过画画、变小魔术、和孩子们聊动画片等方式,让小患者安心接受手术。
“有个小男孩想要一个米老鼠的气球,当时可难为我了,我就跟他打商量说,‘阿姨给你画一个米老鼠,你乖乖进去睡一觉,等出来的时候带着走’”,张慧回忆,那个小男孩术后刚醒有些迷糊,画也没能带走,现在还放在她橱子里。“小学学过国画,初中学过两年素描”,张慧说,小时候学画画的经历现在用在了哄孩子上,屡试不爽。
从孩子的心理、生理出发,自己动手改造体位垫
“张慧特别的细心、温柔,会从孩子的心理、生理考虑,善解人意,特别有亲和力”第二手术部护士长李冬青这样评价张慧。张慧今年35岁,在作为医院手术部护士的10年里,她有6年时间是专门负责协助儿童外科手术,所以对儿童的心理把握的特别准确。张慧会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先聊聊天,用点赞、小礼物、做游戏等“小技巧”把孩子领进手术室。
有些手术需要采取趴着或者侧卧的体位,需要垫体位垫,成人的体位垫不适合小朋友,张慧就自己动手,根据孩子的体位、体重等,改造体位垫,虽然样子没那么好看,但特别实用。“我很喜欢小孩,见不得孩子受罪”,张慧说,一般交接班时,她都会早到一会,就是为了提前跟孩子熟悉一下,“问一问孩子的情况,聊一聊他们喜欢看的动画片,套套近乎,孩子就没那么排斥打针了”,这种方式,张慧自己戏称为“话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