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高校或研究所进修
“走出去”让本领“长起来”
“我和德国研修时的导师一起,申请到省首批‘外专双百计划’团队项目。对方专家来校为研究生上课,在这边招收、指导研究生。与他们交流时,我们英语口语、创新思维都提高很多。”11月20日,在记者采访时生科学院苏英华教授高兴地说。和苏英华一样,学校每年都有近百名青年教师“走出去”研修,增长教学、科研新本领。
校长张宪省说,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去年还出台了《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文件,明确提出资助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培训、进修,了解和掌握最新教学与科研发展趋势,让这些占到教师总人数近50%的青年人快速成长起来。
每年,外国语学院都选10名英语老师,让他们利用暑期时间到英国德比大学学习如何做教学规划、师生互动等,取教学“真经”。“现在,我们尽量做聆听者、交流者,让学生成为‘老师’,主动学英语。”学院徐启豪老师说。其中,有的老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在课上讲解,有的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且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互动交流,有的让学生每节课写收获与问题等……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在进修时,主动听课“学艺”。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访学时,食科学院梁荣蓉老师听了《冷鲜肉》《加工肉制品》等课程,“发现他们常借助大量研究数据、图表、图片讲知识点,还让学生讲述发的文献,并用里面的技术做出实物等。现在我也不断丰富课件内容,实验课中让学生试着做国内市场上没有的新产品,学习新技术”。信息学院兰鹏教授在东南大学移动通讯国家重点实验室访学后,上课时更注重讲知识的关联与应用,让学生将来在工作中用时能“信手拈来”。
不单如此,出外进修的青年教师还与导师联合进行课题研究,一起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收获颇丰。
“我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时经常参加‘大牛’的讲座,每周听实验室导师和研究生交流研究进展,参与生物信息、基因测序等方面的试验,科研思路上很受启发,还掌握了试验过程中的关键细节。”动科学院李显耀教授说。
他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植保学院谢丽霞老师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开启新方向“天敌螨类生态学和土壤甲螨的系统学研究”,并据成果写了4篇英文文章;食科学院张一敏老师与澳大利亚基础工业部联合开发出了冰温保鲜技术,使牛肉的保质期首次达到了 20周,更让中国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国际“领跑”;文法学院王婵老师打算结合在山东大学访学时从事的党内法规研究,和其他老师联合申请地方治理方面的课题,开拓科研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