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剧百晓生, 做一个有 “温度” 的人
———访 “飞天” 电视剧优秀评论获奖者李百晓老师
2018 年 4 月 3 日, 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视剧 “飞天奖” 颁奖盛典在宁波举行。 “飞天奖” 是中国电视剧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大奖,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奖为理论类奖项,旨在充分发挥理论评论对电视艺术创新创优的促进作用,也为了鼓励电视艺术研究领域的有识之士多出成果。自 2009 年以来,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评选活动已举办五届,我校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百晓博士撰写的 《鲁剧是怎样 “炼” 成的》 一文获得了本届飞天电视剧优秀评论三等奖。
君子藏器于身 待时而动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俗话说, 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鲁剧是怎样 “炼” 成的》 一文的撰写并不是一时兴起,李百晓老师早在读博阶段便已着手研究鲁剧, 并且始终都在关注着鲁剧的发展, 近几年围绕鲁剧研究,立项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高级别科研项目, 并在 《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等 CSSCI 期刊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专著 《鲁派电视剧艺术创作研究》 也即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细水才能长流, 水滴方可石穿。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以及从教近十年对专业的潜心研究,为他积累了丰厚的科研素养与能力。众多的科研成果证明了他自身的优秀,任何成功都不是平白无故的,此次的获奖对于李老师来说亦是实至名归。采访中李老师谈道: “我是学影视的,虽然我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这个方向,但支持并让我持续研究下去的是兴趣, 是对中国影视的热爱。” 因为热爱, 所以无所谓回报。有了“无” , 也便成就了李老师的 “有” 。至于为什么会对鲁剧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李老师谈到: “从主题表达层面看, 鲁剧大气、 厚重, 透露着一种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践行了艺术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 从地缘关系看, 我是山东人, 从小看着山东电视剧长大。山东电视剧是 1978 年诞生的, 而我是 1980 年生人, 可以说我与鲁剧差不多是同龄人。” 如此看来, 李老师是一位兼有着科研能力与科研热诚的人, 鲁剧对李老师来说像是一位亲人, 一位老友, 彼此陪伴, 渗入骨血。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谈及本次获奖, 李老师是谦逊的。 他讲到:“我有点意外, 之前没敢多想。因为与获奖的大咖们相比, 我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 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谈到平时的科研工作时, 李老师说 “我理解的科研是一种态度吧, 尝试把科研内化为生活的一种习惯, 每天都有收获,也是一种快乐。我基本保持着睡前读一篇论文的习惯,当然大家可能会觉得学术论文篇幅长且枯燥,但读十篇和一百篇的收获及研习方法是不一样的。一百篇中可能有六十篇是大致相通的,而剩余四十篇可能是有新内容及新视角的。所以, 针对不同论文是采用浏览亦或是研习, 看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采访过程中, 李老师还多次提到 “科研素养” , 这也是科学研究必须打牢的基石吧。
谈及求学经历的时候, 李老师特别感谢曾经教诲过他的老师们。李老师说: “从教也快十年了, 与我之前的老师们是同行, 但天南海北, 工作生活等与老师们也不常见面。但每逢教师节, 我一定会给我的老师们发一条祝福,算是一份谢意与问候吧。” 这种不忘师恩的品格是宝贵的。采访当天, 正逢李老师求学的南京艺术学院的一位老师到山东艺术学院做报告, 开始采访的时候李老师刚刚送行回来, 开办公室门的时候,手里的雨伞还在滴水。忽然, 似乎看到了李老师 “无论风里雨里, 学生都会送你” 的美丽画面, 这一刻, 触动了我们的心灵。送行事宜, 李老师没多说, 但我们能够感受到, 这其中浓浓的师生情谊, 如亲人般温暖, 亦像朋友般真挚, 令人羡慕。对待亲情,李老师是常怀感恩之心的。老师感慨自己是幸运的, 有幸福的家庭和良好的家风。对待生活与工作, 老师谈到需要 “全情投入, 全力以赴” 。无论是 “生活” , 还是 “工作” ; 无论是 “家庭人” , 还是 “社会人” , 都需要 “全情” 与 “全力” , 宽容、 善良、 友爱、 温和地对待 “他们” , 做一个有 “温度” 的人。
言语有尽时 经验需分享
李老师在获奖经验方面谈到: 一要有良好的科研素养, “宜未雨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在科研的道路上提前准备, 围绕一个中心, 辐射 N 个基本点, 做有规划的系统全面性研究。二要把兴趣点放在第一位, 立足基础理论, 把握社会热点。结合自身研究的兴趣方向, 立足于专业研究的基础理论, 把科研的底盘拓宽打牢的同时, 要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各种文件政策, 寻找专业交叉点, 进行学科专业的交叉型创新性热点研究。 三要往正确的方向努力———李老师说: “努力, 相信大家都很努力, 但其实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努力了很久后却不见成果, 那就可能是方向不对。所以, 我们首先要鉴别一个研究方向的 “生命性” , 培养科学研究的专业敏感度。而这个 “敏感” 的来源, 说到底, 无非就是在科研的道路上, 多看、 多想、 多总结, 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 “勤快人” 。
腹有诗书气自华, 李老师便是如此。同李老师的交谈中, 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感受到他的 “温润如玉” , 被老师优秀的个人品格所吸引。在他语言的熏陶中, 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他对鲁剧的熟知与热爱, 连之前对鲁剧一无所知的我们, 都自发地产生了想了解鲁剧的兴趣。鲁剧是山东省的文化新名片, 传播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李老师也把自己对鲁剧的 “温度” 传递给了周围其他人,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 我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多了一份鲁剧传播的文化亮色, 丰富了我校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也相信,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 李老师带着他对中国影视的热爱, 定会一路充实, 一路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