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常平安



常平安作品


  认识常平安先生,源于工作关系,他是山东大学中文系80级校友,又是山东大学河南校友会会长。采访常先生,是在他的工作室,简单精致的画案,整齐的笔墨纸砚,浓浓的墨香,红木雕花茶台,别致的茶具,充满了艺术气息。他温和儒雅的外表与横溢的才华神奇地交融在一起,令我惊叹。
  常平安先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在他身上有一种果敢,一种傲骨,还有一种力量。
奇之一:“好高骛远”,不留退路
  表面中规中矩的常平安,骨子里从不按套路出牌,他数次改变自己的职业,义无反顾,不留退路。从供销社秘书,到大学教师、报社记者、《经济动态》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书画院编辑部主任、《美术学刊》主编,他曾经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大家羡慕的。他能干、会干、肯干;不管干什么工作,都不怕吃苦、敢于创新。他几度转换工作都是辞职,从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这种壮士断腕的气魄,绝非一般人的勇气可比。不过,他的每次辞职,并不是他真的好高骛远,而是他不满现状,有自己更新的目标。
  1976年,在常平安高中毕业的第三个年头,由于文章写得好,又写得一手好字,还能吹拉弹唱,他被特招到当时的公社供销社当秘书,同时在新华书店当店员。那几年,他的令人羡慕的职业和他的文章及书法、音乐等特长,使他在当地出尽了风头。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他小时候想上大学、当作家的梦想重燃,然而因为工作太忙,1978年、1979年他连续两次高考未中;为了全力以赴,他离开了供销社,到县一中复习。8个月后,他一举夺得新郑县文科状元。新郑一中的贾言丰老师是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对山大情有独钟,力推他报考山大中文系。于是,常平安走进了山大,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
  大学四年,常平安接触到了众多名师,除学好本专业外,原来的各种爱好也得到了全面推进。书法方面,他深得著名书法家蒋维崧先生的影响和指导,获校书法比赛一等奖,成为山东大学书法研究会会员;武术方面,他随五式梅花桩传人燕子杰先生练习梅花拳,其醉拳得到著名电影演员于承惠先生的指导,成为当时的山东大学武术队骨干;音乐方面,他是中文系民乐队的成员,还是山东大学合唱团的成员,拉小提琴和二胡,有时还唱唱豫剧;文学创作方面,他在山大校报和《稚虬》上发表多篇诗歌、小说,是山大诗歌协会的成员。他读诗、学诗、写诗,中文系吴开晋教授后来曾评价他是“以诗入世”;他喜欢的诗是热血澎湃豪气干云的诗,是金戈铁马英武铿锵的诗。他的毕业论文《论诗歌的绘画美》被评为优秀论文,得到指导老师吴开晋教授的高度评价,并被推荐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文科教学》发表。
  大学毕业,常平安被分配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书。在郑州航院,他讲大学语文和写作,业余时间给大学生开设书法课,定期举办小型的大学生书画作品展。他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办武术班,学生最多时达百余人。虽然郑州航院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学院,但常平安的语文、写作课讲得有声有色,书画活动和武术运动办得风风火火。凭着自己的努力,常平安成为当年郑州航院师生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之一。
  1992年,红极一时的《郑州晚报》公开招聘记者。报考的人很多,常平安以作文第一的成绩考中,于是他成为了一名记者。然而不到两年,他便觉得这并非自己的最佳选择,许许多多的限制并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他这个心底单纯的人而言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辞职,到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去寻梦。
  1993年底,他来到深圳,以新华通讯社深圳支社及《经济动态》杂志为平台,以经济、艺术、市场的综合性探索为突破口,又一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自己。1994年,是他的思考和研究成果迸发的一年。他在《深圳商报》上发表的《深圳呼唤文化艺术街》一文,引起深圳关于如何营造特区文化的大讨论;他的一篇《槌声震华夏》,把大陆最早拍卖字画的深圳市动产拍卖行从理论上推上一个新高度;他的《古玩字画将成为我国的第三大投资热点》及《书画收藏与投资》两篇长文,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其论断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也得到了印证。另外,他同时期发表的《黄金投资——一个错误的选择》《投资车位好处多》等文章,日后都被一一印证。
  然而此时,河南新闻界一位大腕朋友频频邀请他回郑州一起发展。他盛情难却,匆匆回来,开始了一段令他难以言说的旅程。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按常平安的话说,这是他人生的低谷。回到郑州,他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不久便辞职,开始了自由撰稿人的生涯。这一时期,他写过书画方面的评论文章,写过关于艺术市场分析及艺术品投资方面的文章,更多的是为了生计写过关于企业管理和案例分析方面的文章,多达80篇,约50万字。他默默地潜行着,不仅养活了自己,且在经济领域的探索小有成就。
  21世纪初,常平安还在迷茫的人生之路上砥砺前行,一些教训开始沉淀了他的思想,一些探索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他的不俗表现得到业界专业人士认可,担任了河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还担任了河南省书画院编辑部主任。应该说,这几年是常平安在河南省书画圈大显身手的时期,也是他在河南美术圈确立理论权威地位的时期。他写了大量弘扬河南美术、推介河南美术家的理论及评论文章,还参与编辑了河南省美协机关刊物《河南美术年鉴》(原《美术交流》)及省书画院的《海特画舫》《河南省书画院院迅》两个刊物,为河南美术的短板美术理论的发展殚精竭虑。提起常平安,河南书画圈的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的影响确实不一般。
  本来,常平安最初的理想是当作家,由于工作等原因,他打消了这种念头,但他没想到自己会走上专业书画这条路,而且还成为书画评论家和知名书画家。人生就这么充满不解之迷,更充满无限的魅力。常平安的人生道路充满变数,可他又是幸运的,每改变一次,都是一次脱胎换骨,他会重新找到全新的自己。
  2009年,常平安令人扼腕地离开了河南省书画院,白手起家办起《美术学刊》。创办刊物,困难重重。常平安坚持了近五年,出版53期,使《美术学刊》成为全国美术界颇有影响的美术刊物,填补了河南美术界没有公开发行刊物的空白。
  2016年,常平安又一次让朋友们瞠目结舌。他毅然放弃了自己视如珍宝并已风生水起的《美术学刊》,决定做一个职业书画家。这又是一次挑战,几乎是挑战不可能,因为他放弃了所有营生的依靠,仅仅用毛笔来开创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在现在艺术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走职业化道路是何等的艰难。然而,两年多来,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能量。常平安说,他喜欢挑战,不喜欢拖泥带水。他常常把自己弄到悬崖边上,置之死地而后生。
奇之二:文武兼修,才华出众
  一个人如果在文艺方面有一项特长,就已经不错了;如果有两项甚至更多,那他一定是个天才。常平安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仅在书、画、文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武术甚至音乐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如今的常平安,已经是书法、美术、武术三个国字号协会的会员了。
  常平安自幼便有着超常的书法天赋。他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那时,农村没有幼儿园,同村的小学老师见他孤零零的少人照顾,就破例让他提前上了小学。上五年级时,语文老师很重视毛笔字的训练。那时候农村穷,没有大楷本,老师就让同学们每人买几张抄写大字报的粗纸裁订成16K大小的本子,一个学期就练“最高指示”四个字,每次课写三页,每页写16个字。写得好的字,老师会画上个红圈圈。一个学期结束,常平安的大楷本上遍布红圈,以至于后来老师干脆不圈了,只在每页打一个对号。他的同学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对大家说的话:“你们都比平安大好几岁,一个班的红圈加起来居然还不及他一个人的多。”但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临帖,也无帖可临,直到上大学后,才第一次听到了“书法”这个词,也就在那个时候,他有幸得到蒋维崧先生的教诲和指导,才真正开始了书法的学习、创作和研究。
  上高中时,因为常平安的作文写得好,语文老师高天成总是把他的作文当范文,每次作文后,老师还要求他重抄一遍。毕业很多年以后,本村的学生告诉他,那个语文老师把他的作文集成一本《作文选》,像宝贝一样收藏着,并让下面一届届的学生作为范文传阅。
  常平安很小就崇拜英雄,也渴望长大后成为英雄。他说,《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几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书中的英雄对他性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大学前,朋友送给他一本特种兵训练使用的小册子,里面是捕俘拳、擒敌拳的图谱和解说。他在地摊儿上还淘到一本醉拳拳谱。得到这两本书,他如获至宝,没有老师,就按着拳谱,琢磨苦练。到山大读书后,他有幸成为燕子杰和于承惠两位武术家的弟子,武艺大进。1983年,他在山东大学春季运动会开幕式及山东省高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先后表演醉拳,同时还参加梅花拳集体表演,让师生们大吃一惊。他们只知道常平安学武术,没想到他的醉拳打得这么好。
  常平安对中国传统武术情有独钟,之后的岁月,他每天都坚持练拳,从不懈怠。常年的习武,给他带来了强健的体魄,同时,也练就了他刚毅的性格。他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看你敢不敢跟它过招,有没有勇气战胜它。常年的习武告诉我,要坚持到底,直至摧枯拉朽!”
  文武全才,胸怀英雄之志,而今他却是一个书画家、美术评论家,一个十足的文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他敢作敢为的冒险精神,他刚柔相济的文人情怀,使他的人生道路波澜壮阔。
  常平安的人生中充满了理想主义成分。他常说,自己虽然从事书画,却并非科班出身,这是他终生的遗憾。然而,他的儿女却完成了他的心愿。女儿大学音乐专业毕业后现从事声乐教学,儿子正在中国美术学院读研究生。
奇之三:儒释道合,相得益彰
  常平安先生有着常人少有的坎坷经历,他幼年丧母,青年丧妻。母亲的去世,给他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孤独的阴影,同时也使他自幼养成了独立坚强的个性。他毕业后的第三年,结婚才一年多的爱人又患白血病去世。这对他的打击不亚于晴天霹雳。除此之外,一些难言之隐更让常平安感到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让他看淡了人生欲望。
  在长期的历练过程中,常平安的精神世界里儒、释、道逐渐融合在了一起。他说,“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释道。佛教流传下来的文化遗迹最多,遍布经卷、雕塑、壁画、音乐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我是搞艺术的,每每在石窟欣赏雕塑和壁画,那种辉煌、空灵和宁静,总让我崇敬。我是从心底里接受传统文化,而不只是外在的”。
  他认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道家思想的宗旨是“虚静”“无为”,追求“天人合一”,即所谓“道法自然”。道家是让人有个良好的心态。如果心态不平衡,即使再努力,平地生出许多烦恼,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他说:“在我国,对老百姓的精神和生活影响最多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是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矢志不渝。”正是秉承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常平安都是全力拼搏,永不言败。
  常平安把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空、儒家的进取融合一体。“儒释道对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生要有追求,但欲望不能无度,面对解不开的困境时,要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心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这就需要道家的思想了。”他喜欢把“寡欲”、“达观”两个词放在一起写。他说:“人们做不到无欲,连神仙也难做到,但可以做到寡欲;寡欲了,也就达观了。寡欲达观,何乐而不为?”
  心性的超拔,带来的是艺术的空灵明净。禅韵融在常平安的作品中,给人以超然物外的艺术感受。禅武之道,将常平安引入了“宇宙大境界”中,欣赏他的书法,在这个层面才能真正体会其内在精神。
奇之四:驰骋书画,大道无涯
  常平安先生的书法,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用笔简净、章法参差,化劲健为内敛,展现出内心的平淡、洒脱与平和。他将章草融合到行书中去,别开生面,运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俊秀飘逸的笔意中颇显骨力。
  中原书画院张本平院长这样评价他的字:“常平安平时少写篆书,也不擅大草。但他的隶、楷,笔笔坚实,也不乏洒脱飘逸。他更擅长章草,并有一股清空淡远之气。其章草虽都是独立成字,然上下左右相参,起止映带,颇有大草的洒脱,自然相生,一气呵成。”山大文学院吴开晋教授评价说:“平安积数十年的功力,书法艺术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其总体风格可以概括为:豪放与潇洒并举,虚空与旷远相容,不造作,不矜持,可谓达到了李白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常平安曾专门写文章论述书法、太极拳、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说,“人们常常为笔走龙蛇、挥洒自如的书法作品而感慨,为那些形体动作千姿百态、优美劲健的太极武术表演所折服,为那些激扬高昂、平缓舒和的音乐演奏所陶醉。三者对人们强身健体、修心养性、陶冶情操等有着十分相近的作用,而且在演练要素和审美特征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把书法、绘画、音乐联系在了一起。“演奏钢琴,正襟危坐,与写字的状态是一样的;书法是无声的音乐,弹琴是有声的线条;打太极拳,时急时缓的架势,与音乐抑扬顿挫的状态,也是接近的。在练书法时放着音乐,创作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可以达到一种魂魄的融合。”他还说:“画家写生,要导入作家观察事物的方式。作家在写人物时,三言两语就能把一个人的灵魂勾画出来,画家不能表象地观察客观事物,要走进去,触摸其灵魂。”
  2016年以来,常平安在老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帮助下,在济南建立了两个工作室,正式在山东扎下了根。他笑着说:“我好像与山东、与山大有着说不清的缘分。”
  短短两年时间,他接连在山东成功举办了四场个人书画展览。第一场是2016年5月在聊城,场面隆重,好评如潮;第二场是2016年11月在山东省文化馆,此次展览可谓盛况空前,用馆长的话说就是:参观的领导多、教授多、在校大学生多、书法界美术界的名人多;第三次是在济南泉城公园内的玉器博物馆,展览持续了半年,这是一次让人们不急不躁、静静品味的展览,因为时间长,观者不计其数;第四次是在孟子故里邹城。邹城一展,让他从此和孔孟之乡结下不解之缘。邹城方面的朋友为他开设了两个工作室,这样他既借助于名胜风景区来拓展自己的艺术事业,同时他的艺术精品和文化理念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和旅游。
  绘画创作方面,常平安虽着力不多,但凭他对美术理论和创作的深入研究,以及他超人的艺术天赋,使他的大写意荷花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受到人们的好评。他说:“我是美术评论家,可以说眼高;而作为书法家,手更高。因此,比普通人更容易入境。”常平安画的荷大多是残荷,与众不同,他把荷花作为一种精神载体,传达对人生的感悟。他独特的墨荷,加上清劲的书法和奇拔的题款内容,更是寓意浓浓。“不怕秋风早,飘零亦风流”、“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岂能折我腰”,这些诗句是他荷花境界的体现。他说他画的不是荷花,画的是他自己。
  书画本同源。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常平安的绘画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多年的美术理论研究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也强化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深层理解。胸怀着英雄之志,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常平安一直在勇往直前,他的书法、绘画和理论研究,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