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易逝 莫负芳华
——由华中科技大学18名本科生转专科所感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18名本科生因学分不达标转成专科生的新闻引发热议。校方表示,此举避开了令其退学的最坏选择,为学分不能达标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人性化选择”。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本科生生源自然十分优质。高分考上985大学,却落到以专科生身份毕业,如此结局令人唏嘘,有网友戏称,“这样会被爸妈打死”。但也有人认为,该惩罚方式过于严苛,并质疑其“在最后阶段给出选择,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小”。大多数舆论则站在校方一边,认为对部分不达标学生予以警戒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一环。
在笔者看来,华中科技大学这一试点不仅是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更象征了某种意义上大学优良学风的回归。“学生本科转专科最大的原因是沉迷网络游戏。”据媒体有关报导介绍,本科转为专科的背后,主要是新闻事件所涉及学生自己完全约束不了自己,学习上无法坚持,经过留级、休学后还是赶不上来。在学校混了四年日子,甚至沦落到毕不了业,其散漫程度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学生,将其毕业证书“降级”并不算过于严苛的惩罚。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些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顶层的学校与教育仍是稀缺的资源。据数据显示,国内学生考上“211工程”学校的比例在4%左右,考上“985工程”学校的比例仅为2%。能考上高校不仅仅是个人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父母,学校,乃至社会都承担着巨大的成本,入学以后本应继续发奋图强完成学业,回报家庭、社会。反之,若不珍惜,甚至在学校里荒废学业虚度时光,不仅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更是对家庭的伤害、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对这样的行为予以惩戒,则是教育改革中的必要。
事实上,在历史上中国大学也施行了“严出培养教育”。比如曾有资料介绍,1928—1937年,清华大学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其中理学院的最高淘汰率达到了惊人的69.8%,工学院则是67.5%。如此严格的管理督促了学生发奋学习,清华大学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放眼全世界,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本科教育都有淘汰率,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也更细更高,并且与毕业直接挂钩。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200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美国,45%—6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但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另有数据显示,德国大学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德国综合性大学中约有1/3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
在我国教育领域,“大学好混,中学难熬”是一个长期以来较为普遍的看法。同时,相对自由的校园环境,多元的道路选择使得部分学生上大学后,放松了自我管理,渐渐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术的严肃性——考试周前突击复习成为常态,各类校园招聘会比高端学术讲座上座率高。更有甚者迷失了方向,把美好时光虚度在游戏、网络之中,荒废学业。在社会化和商业化冲击下,大学一些现象堪忧,值得警惕。
今年8月,教育部下达《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加强本科教育,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华中科技大学的这一试点即是对教育部通知的有力回应——学分不达标毕业证书降等,不像直接退学般强硬,却又能够展现学校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视与强调,不失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视角。
巍巍上庠,国运所系。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不仅关乎个体发展,家庭幸福,而且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引领世界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前行,推动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交流互鉴,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是高等教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应成为高校学子的追求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