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必在我,接力方得始终



  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山东代表团审议。当山东省省长龚正谈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时,习近平强调,“功成不必在我”并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引用“功成不必在我”这句话,内涵深刻,切中实际,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政绩观,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立足长远,心怀大局,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弘毅致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对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亦具有指导意义。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客观现象,是历史的社会事实的存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分工协作是利用集体力量办大事的系统工作方法。因为分工不同,个体工作对系统功果影响不同,贡献不同,确定功劳名誉就有大小显隐之分,表彰奖励就有区别,不能搞平均主义。因此,功成名就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是私有制形成以来的社会存在,既有公平性,也有局限性。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处理好仁义与名利的关系是儒家学说的关键。儒家提出用道德的追求来替代名利的追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因为争夺名利而生发的矛盾,避免零和游戏,维护社会安定。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道家老子认为,人生应该学习道的精神,自然无为,成就万物而不居功。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功成不必在我”既反对急功近利,也反对消极怠政,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担当,为历史负责。功利主义是西方商业文化的旗帜,追名逐利、提高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是其核心要义。因此,加快资金、资源、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流转,意味着加快了盈利速度,急功近利对商家商业有利。随着商业生活的普遍深入,商品性及商业文化无孔不入,急功近利成为一些人为人处事的“法则”,成为一些机构与官员行政的风格。政绩考核指标化,能力如何看“业绩”,于是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豆渣工程、烂尾工程、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短期行为等现象大量涌现。这些急功近利的“政绩”,或许能为个别领导脸上贴金,能让个人升官发财,但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历史沉淀也只能是为祸一方,贻害无穷。
  “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毫无疑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于目前中国的高校而言,都是一个长期远大的目标,很多人可能在职业期内看不到“双一流”的建成。在此情况下,我们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不忘初心,敢想敢干,长远谋划,扎实推进,对时代负责,对事业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历史负责。作文化就是作人心,同心同德,同欲同求,没有隔阂。故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才为本,要尊重人,而不是尊重指标;要明确知道广大师生的心在何处,才在何处,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不仅让他们有获得感,还要让他们有实现感,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干事创业,实现梦想;要实现高校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逐步由功利推动转成文化推动,增加信仰、道德、精神、个性、团结、协作对事业发展的动力贡献度。
  于国家而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于高校而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目标伟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除了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外,还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苦干实干,稳扎稳打,互相配合,接力前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通过保质保量完成岗位职责和任期责任目标,为伟大的事业贡献功力功果;通过多做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做好伟大事业的接力工作,让个人的功力功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光发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