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宽广 笔墨精微

——记我校美术学院98级校友、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姜金军



▲四面秋山兴庆云


▲林泉问道


▲溪川云笼山如玉


  姜金军:字大钧,陟彼山岗斋主。山水画家,山东临沂沂南人,1979年出生于山东沂水;1998年9月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修国画;2002年9月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攻读硕士,主修山水,师从陈玉圃先生;2005年7月考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攻读博士,主修艺术史学与中国画创作,师从范曾先生;2005年9月任教于天津师范大学,现为美术与设计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国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天津市西青区美术家协会理事。
  艺无止境,方为大境。姜金军深参其理,自勉自律,阔境远途,欣然跋涉,他始终追寻着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身心自由,更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超脱,在肆意挥洒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翻阅姜金军的作品,听他讲述清风皓月、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浩瀚如宇宙一般的精神气象,心中的浮躁会慢慢退却,不由得沉静下来。当我们走进姜金军的艺术世界,就会真正了解他所走过的路,这是一条孤寂的创作之路,更是一段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艺道至简气象生
  
  东晋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中,借武陵人的脚步,追踪出一片安稳自在的世外桃源。在动荡的魏晋时期,桃花源无疑是世人渴慕的理想国,也是在乱世中,诗人为自己寻找的一片心灵休憩之所。短短三百余字,文辞节奏却精妙无比,简洁得无以复加,令姜金军爱不释手,反复吟颂。
  入其境,须得其法。正如故事里,武陵人弃船登陆,方得以进入桃源一样,多年前的一次毕业画展上,两名观看画展的学生驻足姜金军的作品前低语: “如果真的能到这样的地方该有多好!如此简约而有趣味。”不经意的对话从此刻入了他的心底,成为引领他日后创作的一个美学倾向。
  苏东坡在 《前赤壁赋》中曾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简是心灵的一种悟性,简是艺术的至高状态。绘画也好,处世也罢,要有这般定力,首先要把心态放简。群峰罗列,肌理遍布,如何去掉琐碎线条上升为入画的形象?时而若巍然丈夫,时而似婉约女子,只有仔细观察不同时段光线下自然的情态变化,从细节中提取出精髓,方能体味到 “致广大,尽精微”的辩证之妙。
  姜金军的创作善于利用大片留白,创建有无相生的空间。留白既可表现出画中疏密有致的空间感,再现客观世界的视觉空间,又可以刻画他丰富的情感状态,营造出他主观意识中的想像空间,更是他对生命的一种探求,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留白展示了他的真性情,也突显了他的笔墨风格。相较于直观形象的简约,姜金军更注重意境的渊静简古。他有很强的化繁为简的能力,即便眼前面对千岩万壑,心中却岿然不动,不经意间一笔带过,以简为贵,形愈减而神愈全,非有扎实功底达不到如此造诣!
  正所谓,字如其人,画如其神。他的书法与其画风一脉相承,苍厚稳健,内力深藏。看似率性而为,却疏密轻重,徐疾处理得极为得当而娴熟;笔墨圆润,不乏方俊,爽朗质朴间摒弃当下一般画人书法的轻佻浮薄之气,寻求书写的真正乐趣,即便放浪也怀真。
  
  胸存千壑诗意来
  
  姜金军是一位颇有天分和悟性的画家。他深知,一幅好的画作,一要师古人,二要师自然,三要师心,而师心至为关键。
  中国绘画历来讲究承袭传统,而师古人,亦被他视为通往至简的一种途径。 “一要学《芥子园画谱》,二要学历代大家的笔墨程式。”姜金军不经意间谈到。薄薄一本 《芥子园画谱》,却被他摆放于关键位置。 “它虽然简单,对初学者而言却尤为重要,不要去临摹表象,而要学习怎样提炼,一定要动脑筋去思考。”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师迹,只有得其法,才能幻化出笔端的气象万千。
  而师法自然,更是姜金军作画始终恪守的原则。多年来,他出入幽谷,往来深林,常年在名山大川中对景写生,汲取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粹。他的画作满纸云烟,气象万千:色彩鲜艳清丽,构图层次分明,格调高雅,气势壮观,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体会到大自然古朴而又生机盎然之态。画中之物象,清绝高标:繁复浓郁的植物,荒远静谥的旷野,喧嚣荡尽的林泉,古意遒劲,内力深含,其意简净,其势沉郁,令人在其画前屏气静视,生怕惊动了那份天地初成的净美和秩序。
  他的画笔显露出一种轻松洒脱、细而不腻、工而不匠的格调。他的写意是一种内敛之后的奔放,似吐还蓄,似涌还含,细节与整体丝丝入扣,气息相连;他从自然中不断选取素材,汲取灵感,提炼诗意,在笔墨语言中,胸怀诗性尤为重要;他强调对山水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真实的再现。那些苍茫的群山,飘动的烟云都是经过心灵过滤后,呈现出的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在他灵动的笔下,能刻画出最深沉的情绪,营造出最美的诗意。
  作画还须 “师心”,即尊重个人的心灵体验,画家只有通过师心才能融古人之绘画经验与眼前自然之景为一体,下笔如有神,画出胸中之丘壑。中国画历来强调表现画家心灵的真切感受,对自然与生命始终抱以亲近态度。姜金军的内心藏着一个超然的世界。其作画,往往寂然凝虑,以求虚静,因而能摒名利,薄雕饰,平和恬淡而得静气。他坦言,艺术令其收获了巨大的快乐和精神财富,而激情无限拓展了他的想象和发挥。其平生所阅之诗文,凡指山水,皆能在他脑海中衍生出鲜活的场景。
  “这些美妙的词句犹如一个神奇的王国,让我快乐无比,无形之中又化为了一种加持。远离市井,返回自然的林泉之中,将繁杂皆抛却,进入永恒的适意,是我创作的出发点之一。”一切正如他的斋号 “陟彼山岗”:来到山岗上,临春风,望秋云,即便不执画笔,亦可静悟林泉之境。
  
  在热爱与传承的路上坚守
  
  与笔墨的亲近,缔结于幼年时期。高祖父留下来的名家法帖,经祖父的言传身教,带领姜金军走入王羲之、柳公权、米芾等历代名家精彩纷呈的世界。每逢辞旧迎新之际,书写春联,便是幼年姜金军的一大乐事。旁人的压岁钱兑换成玩具糖果,他却用来置办毛笔宣纸,且自得其乐。
  绘画又给他带来别样的童年感受。1998年,姜金军顺利考入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母校舒适静谧的学习环境滋养了他,曲园四年的求学生涯,练就了他扎实的基本功。此后,他顺利考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攻读硕士,而后又考取南开大学博士,一路无阻,被同侪称为完美的求学履历。硕士生导师陈玉圃先生笔墨空灵冲淡,启发他认识了山水画的写意本质;博士生导师范曾先生,为他列出诸子百家学说及 《马氏文通》 《说文解字》等众多书单,嘱其文史与画道兼修,助其修得畅然无碍的心境。两位先生的培育模式,恰似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使姜金军不断思考艺术的文化品格,行笔落墨渐入佳境。
  师长与前辈的言传身教,给姜金军的艺术探索开启了宏门正学之门。古人云: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书画艺术虽然是一个小的科目和程式,亦可体现出广袤寰宇的气象。”亲耳聆听范曾先生教诲,领略文史学界诸多巨擘的风采,他越发坚信,绘画不该局限在斗室的文房四宝间,而应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学识作为支撑,建立起东方艺术最神圣的自尊与价值。
  “每个画家都应有自己崇高的使命感,时刻为东方文化贡献力量。”这份责任与使命感延续到了三尺讲台的日常,从提笔的一招一式,到绘画方法的选择,甚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出路,身为研究生导师的他考虑得面面俱到。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他认为,教之道不在于灌输技巧,而在于培养人文情怀和担当意识,而这恰好与孔子所言 “游于艺”的人生境界不谋而合。如此境界,可以无限延伸,心之远,悟之深。
  于姜金军的内心中,一切铺展的、亦或尚未呈现的万千景色,犹如大江一般浩荡着、奔涌着,彰显了他深厚的创作功底和从容的艺术心态。而他自始至终,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年轻的初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