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一甲子 归来情更浓

——58级校友回曲园共赴 “青春之约”





  1958年,一群满腔热血、充满激情的青年走进曲阜师范大学,他们边学习边参加社会实践。求学期间,他们编写了枣庄煤矿史、吴村人民公社史、陈庄人民公社史、新梁山英雄谱,参加了山东省文艺服务团,到肥城“开山引水”现场进行采访,成立了山东高校唯一一家 《山东文学》业余编辑部……他们,就是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本科生。
  2018年,他们再次 “入学”。2018级新生为1958级 “新生”重新佩戴校徽,岁月的沉淀和青春的朝气相得益彰。在入校60周年恳谈会上,学校找出了当年的入学登记表,由副校长王继锁代表学校将其重新颁发给24位与会校友……相识一甲子,如今遍植桃李归来,仍然是记忆中的模样。
  
  好久不见,你依然没变
  
  走走停停,蓦然回首,眼前的同窗已经两鬓落霜,脸上篆刻着岁月,而这次中文系58级校友恳谈会已经是大伙第七次团聚。
  这一次回母校聚会,纵然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化作片片诗意。58级的他们,是写诗的一代。张顺清为本次聚会作了一首 《满江红》,读来铿锵有力,句句含情: “斗转星移,六十载,冬雪春风。喜相逢,执手凝神,互道康宁……母校恩,如山重;同学情,浓又纯。俯仰唯善无愧怍,电闪雷鸣心亦静”;衣恒永在毕业离开曲园时曾写下一篇 《母校,我走了》: “明天我就要离开您奔向远方,母校,您放心吧!”一句 “将来将带回桃李的芬芳”,道出多少学子的心声。今日又写下 《母校,我回来了》相应和;颜秉钺亦作诗一首,以抒发 “牢记培育情”;陈健动情地说: “我的哲理诗使我在运动中遭受了无妄之灾,他们去学校调查,是我最亲爱的母校保护了我。”一日入曲园,终身是曲园人,曲园是他们永远的后盾,也是敞开怀抱静待游子归来的家。
  两位 “老大哥”叶世超和范殿一,今年均已83岁高龄。叶世超回忆往昔,仍充满感慨: “我上对了学校,选对了职业。”自15岁起他在海军战斗部门,一直到23岁因病离职,初中学历、中专毕业的他,在母校的呵护下,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范殿一端坐在轮椅上,认真听着同学们交谈,显得分外精神。因为 “害怕以后不能相见”,所以即便是去年生病最严重的时候,也在一家四口的陪同下从菏泽到烟台赴58级学友的聚会。其中有几位同窗已有些耳背,仍微笑着专注地看着每位发言人,在只言片语中寻找着当年的记忆。
  “现在的感情早已不仅仅是学友,而是姊妹弟兄。”李志霄说。看着郭术敏、张志静这两位教导过58级的老师,同学情谊、师生情谊、母校情谊在他们心里发酵,感情的潮水奔涌着。
  
  看看,咱们曾经的模样
  
  记忆不会沉默。踏入母校,眼前的校园早已不是记忆的模样,但在他们的心中,母校依旧真情如故。
  下午,一行人来到校史馆参观,校史馆的西厅让他们尤为激动。那里珍藏着曲园的记忆,展示着曲阜师范大学自建校以来,各个方面的大量文物和老照片。
  58级的高翥梅和59级的伦欲蓁是一对夫妻,两人一踏入西厅,便在保存完好的老校门牌前驻足。 “一看这校门马上就回忆起了好多。” “真好啊!”用手小心摸了摸木牌的一角,两人感叹道。当年他们初来学校,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镌刻着山东省委书记舒同亲笔题写的 “曲阜师范学院”的门牌,那简朴庄重的老校门嵌在凹凸不平的大理石里,长方形石柱矗立两旁,中间两扇花棱子铁门,构成了他们对曲园最初的印象。
  拿着单反相机的谭秀东,对着一个样式特别的椅子不停地拍照,那木头椅子左边没有扶手,右侧扶手的前方却比后面宽了三倍。 “这是复试用的椅子”,他热切地看着这椅子 “我们当时上课就坐这个,就把本子放在右扶手上写字”。身着龙型纹饰衣服的李贤台则停在了各个年份的本子面前,一个一个找着: “这是83年的本子,这是54年的作业本,看看,咱们的是58年的。”他笑了起来, “我的一本外国文学的笔记记得密密麻麻的,还留着呢。”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纸面经常一摸就有个草疙瘩,他总得控制着自己不要老是去抚摸,以免损坏了本子。
  高赞非校长的塑像前聚集的人最多,来自济宁的姜国贤和李永昶在交谈中回忆道: “咱们那时的书记是武静安,之后是于勋忱书记。高赞非当时是院长,特别有风度,如今仍记忆犹新。” 他们在赞赏高赞非先生高风亮节之余,还提到了高老的一件雅趣———跳交谊舞。那时时兴交谊舞, “过年的时候把食堂的四方桌子拖到一边,八个人凑一桌,站在桌边吃地瓜面、玉米面或者窝窝头。没有凳子,好收拾。”李殿云继续解释道, “一群人临时凑成个像模像样的乐队,就能欢欢喜喜地跳上几曲交谊舞了,这时高赞非先生会随着大家一起跳,当时能跳交谊舞可了不得,不是什么人都会的。”
  回望 20多岁的自己,不由得会发出“当时怎么那么稚嫩”的无奈感叹,同时又会心生 “当时可真好”的自豪之感。
  这是属于他们的历史,所有被熨得妥妥帖帖的情绪,在校史馆里都起了褶,有了裂缝。聊起当年曲园生活,这些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身上的磁场都发生了变化:从没穿过校服的他们新奇地看着墙上,那是学校从上海给81级至83级的学生定制的西装校服;对着一群人笑着拉犁的照片表示 “这活很苦,需要身体前倾,下巴抬起”……仿佛时光又回到六十年前。
  
  我们,就是最大的祝福
  
  在曲阜这片杏花传墨香、片瓦育思想的土地上,应该有新中国自己的大学。肩负历史与时代的双重使命,1955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在济南创办,1956年迁至中国教育的发源地———曲阜,从此一代代曲阜师大人怀抱信仰,将满腔赤诚挥洒在这片孔孟之地。
  校史馆东西两厅之间是一处播放着学校宣传视频的休息所。陈健专注地看着大屏幕,屏幕上播放的是曲阜师范大学新校区建设规划和中国教师博物馆建设宣传视频,他看得认真,脸庞被视频的光映照得斑斓。视频里,原学校办公室主任王琪介绍说: “我是1957年,从省委直属机关调来学校工作的,当时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走的是泥土路,点的是煤油灯。在历届我校党政领导下,攻坚克难,规模大了,学校的环境美啦,学科门类齐全了。我和广大的师生一起,感到非常的骄傲和欣慰。”
  离开校史馆前,李贤台思索片刻,提起毛笔在宣纸上挥笔写下 “往事如虹”四个大字。谈起当年的青春岁月,老人们说得最多的就是: “学校有一流的教职工、一流的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了一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毕业时,他们胸怀 ‘党的需要、祖国的分配就是我的志愿’的凌云壮志,兴高采烈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也许他们很平凡,但他们对祖国和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令人敬佩,也值得曲园人骄傲。
  一天的行程虽短,却足以温暖时光。老一辈艰苦奋斗,新一代不负重托,在一甲子间书写了许多薪火相传的故事。桃李千万,花开遍地,忘不了的是母校培育之恩。
  青春不老,我们不散,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下一个甲子的征程已经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