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的“山东模式”

——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经典科



  10月的清晨,金秋的曦光斜照进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仲景楼的四楼病房,洁净的楼道中,伴随着平缓悠扬的音乐,几位身着白衣的医护人员正带领20余位住院患者一起专注地习练八段锦。这是该院中医经典科病房的一个普通画面。
  中医经典科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院60余年来首次开办的门诊科室,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医特色鲜明的科室。新门诊自2017年12月1日开诊,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患者前来求诊,截至今年10月下旬,近11个月的门诊量逾万人次。回应患者的要求,今年8月1日,中医经典科病房正式开诊。病房现有开放病床27张,已基本满床。
  “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迫切需求,对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模式的迫切渴望,对治愈长期困扰身心的疑难病慢性病的迫切期待,是医院建立中医经典科的初衷,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矢志不移的初心,”中医经典科主任丁元庆教授说,“我们希望以中医经典科为平台,以疑难病慢性病为重点,以经典和经方为基础,采用中医特色综合治疗,在治疗疑难病慢性病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探索和建立中医经典传承创新的‘山东模式’”。
  创办研究所,实现经典与临床的相互支撑和紧密结合
       以经典促进临床疗效,用临床支撑经典研究,这是中医经典科成立的宗旨。把研究所设在病房,将经典研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实现经典传承创新“山东模式”的基础与保障。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9月10日,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在中医经典科揭牌。
  李克绍先生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一,是著名中医学家、伤寒学家、齐鲁李氏伤寒创始人,在海内外中医药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力。李克绍先生也是丁元庆教授的恩师。“我们将以先生治学精神为楷模,以中医经典传承研究为主旨,以李氏伤寒论研究与推广为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将研究所办成中医经典研究与传承的学术高地。”丁元庆在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挂牌仪式上说。
  研究所在筹划和成立中,得到了医院乃至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大学副校长、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庄严代表学校和医院向李克绍伤寒论研究所的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提出期望。李克绍先生的子女李树沛老师授权研究所使用李老姓名,并无偿捐赠李老的著作、文集,以及李老手稿等珍贵资料。
  丁元庆是首批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他长期从事《伤寒论》研究,有着30余年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经历。中医经典科开诊后,丁元庆张安玲教授夫妇创办15年的以开展中医经典研究为主旨的“丽东书院”也搬到了门诊上,即使平时门诊和病房再忙,丁元庆依然每周四晚上组织团队人员和学生们集体学习《温病条辨》《重订通俗伤寒论》《读医随笔》《重庆堂随笔》等内容。尤其是每次门诊前都会组织医生背诵《伤寒论》原文。
  “经典科建立以来,每逢丁主任门诊,在开诊前,医生、研究生都要背诵《伤寒论》10条原文,再由丁主任结合临床进行系统讲解,到7月底,《伤寒论》原文已全部讲完了。病房开诊后,张安玲教授开始为大家讲授《黄帝内经》,也要求医生和研究生背诵《内经》的原文。”科室副主任医师刘春梅介绍。
  根据教学研究计划,经典科目前正在讲解《黄帝内经》与《中医脑病学》,护理人员则由住培研究生讲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读书明理,临证求真’,全科室工作人员不论年资、不论医护,都要学经典,用经典。”丁元庆说。
  能中不西,全面采用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经典科以中医经典著作所倡导的辨证思维模式为主导,解决中医疑难病、慢性病临床问题,并开展机理探讨与临床研究,创新理论与方法,逐步创立起疑难病慢性病诊治的模式和规范。
  目前,中医经典科接诊的很多是疑难杂症或者多种慢性疾病集于一身的患者。根据现有医生的专业,科室主要诊疗范围包括中医脑病、内科疑难病、慢性难治性疾病等。
  相对于中医院的其他科室,中医经典科更强调发挥传统中医优势,回归中医思维对临床的指导,倡导应用经方与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诊治,保证中医100%参与治疗,实现医疗行为“能中不西”,即对大多数门诊病人以及不愿意用西药的病人尽量以中医中药为主要治疗方法。对于住院病人,除已经长期使用的西药之外,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中医传统诊疗方法诊治疑难病、慢性病。
  除了纯中药的使用,科室开设的治疗办法还包括针刺疗法、灸法、耳穴、拔罐、刮痧、药物贴敷、小儿推拿、药物熏洗等。
  “我们要求每个医生都是多面手,每个科室成员都要掌握一两种中医治疗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病情,有选择地加以综合应用。”丁元庆说。
  在病房里,医护人员向患者开展科普教育,让患者更了解中医,更热爱中医。每天早上查房前,医护人员还会带领患者在走廊里习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中医理论认为,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犹如一个辨证鲜明的治疗方案,成为一种特殊的养生保健和治疗方法。“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出中医音乐疗法,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中医特色诊疗环境。”刘春梅介绍说。攻坚克难,坚持疑难病慢性病的治疗方向疑难病、慢性病是当代临床的难题。中医经典科将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作为工作中心和重心,发挥已有的治疗中医脑病、血管病优势,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的理论研究与适宜方法的挖掘,力图将治疗疑难病症的优势打造成为科室的特色,满足患者需求。
  “从原来的脑病科门诊转到现在的中医经典科门诊,科室距离不到10米,但求诊者增加了很多,基本都是多年缠绵的疑难病。”丁元庆说。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17人,其中医生8人,根据现有医生专业,科室主要诊疗范围包括中医脑病、内科疑难病、慢性难治性疾病,如中风、痿证、各类头痛、眩晕、各类精神障碍、儿童抽动症、多动症等;内科病症、杂症,包括各种发热、哮喘、腹泻、复发性口疮,以及周围血管病。此外,还涉及血脉病、消渴、癌症、肥胖、息阻(慢阻肺)、皮肤病等慢性病预防以及养生指导。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科室鼓励医生在疑难病症因脉治的环节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重点强调个体化差异、个性化诊疗,“先看人、后看病,”一切以群众健康为中心,一切为群众健康服务。
  “肌肉衰减综合征”是一类慢性病。门诊上遇到不少这样的病例。年逾八旬的张大爷3年前丧偶独居,近1年来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疲乏、精神差、体重下降,并伴夜间幻听、幻视,在省精神卫生中心诊治后开始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效果不佳。今年9月初,在子女陪同下到经典科找丁元庆教授诊治。老人首诊时形体瘦削,步履蹒跚,行动和声音都非常迟缓。考虑其年高体衰,久病消耗,加之丧偶打击,身心俱疲,诊断为“虚劳、肌极”“肌肉衰减综合征”,并收入院治疗。经过近半月的中医中药综合治疗,加上医护人员的悉心关照,老人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出院时胃口、体重均有所增加,出院后坚持门诊服用中药治疗,现在身体状况稳步改善。
  “以中医经典为基础,做好疑难病临床,服务社会;以临床为导向,加强经典研究,争取有所创新;选准方向,适时开展经典研究与教学,出疗效、出成果、出人才,这就是我们中医经典科的最终目标。”丁元庆说,“我们将秉持初心,以最大努力,实现人们对传统中医药学的信任与喜爱,达到‘近者悦、远者爱’的良性循环目标,为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