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娘,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记舞剧《乳娘》


  大多数人对于历史的认知,仅仅是课堂上浅尝辄止的知识普及,是博物馆里静态的文物,或者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日神剧”。安定和平的环境来之不易,我们似乎对此没有什么概念;曾经革命先辈们的奋勇抗争和无私奉献,我们好像只是在听一些遥远又陌生的故事;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努力报效国家的誓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似乎只是“铮铮口号”。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换个方式,感受来自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中的丝丝温情和感动……硝烟中矗立的红色丰碑俗话说:哪有父母不疼儿?孩子是国家和未来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全部。但在战火峥嵘的岁月里,山东省乳山市却发生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山东全境。为了妥善安置无法随军的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在中共胶东党委的指示下,胶东地区创办了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用自己的乳汁与母爱哺育1223名八路军后代和烈士遗孤。姜明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乳娘的她先后哺育了4名八路军的孩子。她为了留出更多的乳汁给乳儿吃,给自己刚8个月的孩子断了奶;为了保护乳儿,在鬼子大扫荡的时候将自己年幼的孩子独自放在一个山洞里,孩子因此不幸夭折;她一生都固执的守在老屋,“我怕搬走了,晓星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一平凡妇女的无私举动,却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传递着温暖。姜明真等乳娘为此倾注了全部的情与爱、奉献了自己的乳汁、牺牲了自己的骨肉,更树起一座精神丰碑。
  以舞姿传递人性至爱自2015年偶然得知乳山的故事后,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就开始找题材、构思和考察走访。他想用舞蹈语汇来讲述这个故事,用整场舞剧感染和教育参演的学生,表达出抗战时期中所涌现出的人性至爱,感动更多的人。在历经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剧本创作,这部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济南市歌舞剧院和山东青年艺术团联合创作的,带有山东舞蹈特色、讲好山东故事、弘扬齐鲁文化的舞剧《乳娘》诞生了。
  2017年底,舞蹈学院的部分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该剧的排练。排练不能占用上课时间,只能利用中午12点到1点半和下午四点四十到晚上六点这两个休息时间段。同学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课程,还要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排练。排练过程中,最困难的是如何让演员快速进入状态,理解当时情景,了解当时人的心态,以便更加自然地表演。这就需要不断地磨合、体会。剧中乳儿亲生母亲的饰演者赵才惠老师说:“每次排练都是一遍遍地将自己带入到角色中,然后一次次难过到不能自已,排练完很久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
  伤病问题是舞蹈演员不可避免。在演员们的朋友圈里能看到他们发的各种受伤的照片,又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舞蹈学院副院长王斐说:“跳完发布会后,大部分的学生脚面都磨破了。”启动仪式演出开始之前,有一个学生在排练中受伤,膝盖积水导致整个膝盖肿胀,腿部弯曲都很困难,但还是咬牙坚持把发布会跳完。演员们都沉浸在舞剧的情节中而忘却了身体上的疼痛,只是为了将心底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浸润心脾的新颖教育与《沂蒙·沂蒙》和《风筝》相比,舞剧《乳娘》以山东民间舞蹈元素为基础语汇,讲述了胶东“乳娘”在抗战时期哺育前线子弟兵后代和烈士遗孤的故事,展现出军民鱼水情深和无私大爱、人性至爱的精神。
  “我想用现代手法把现代和历史结合在一起。我希望当代的年轻人在看这个舞剧时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政治性很强的红色题材还能这样表现。让观众觉得很美、好看、感动,就足够了。”傅小青谈起该舞剧如何吸引年轻人时说道。该舞剧的演员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能力可能稍逊一筹,但他们更加刻苦、更加努力,全心全意的进行创作,在不停地成长着。舞蹈学院还将舞剧《乳娘》作为全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副院长王斐说:“我们用舞蹈这种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方式,更加有逻辑地向学生和观众展示这种精神。”这是一个很新颖,很独特的形式,既欣赏高雅艺术,又能接受教育,同时让参加演出的舞蹈演员和老师也接受教育。这种形式比传统的说教更加有感染力。
  乳娘,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她们用乳汁和爱,铸造了中华民族又一精神丰碑。从《沂蒙·沂蒙》、《风筝》到《乳娘》,每一个舞蹈动作、一滴汗水、一块伤疤都见证了山青舞者的进步与荣耀,一件又一件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精品,是山青人讲好山东故事、传播齐鲁文化、为山东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