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响进军鼓 跑出潍院加速度
———学校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侧记
本报记者 王珍 学生记者 靳好
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山东省再次高标准定位,精准发力,擘画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蓝图。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使命的潍坊学院,坚持高点定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搭建学校专家教授服务企业的平台,为地方新旧动能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强势开局。
聚焦顶层设计“齐把脉”今年3月至4月,学校发展规划处先后组织了五次“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服务潍坊‘四个城市’建设”专题调研会。研讨会覆盖了21个二级学院,我校副校长朱猷武全程参加并主持了会议。
在多次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潍坊学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潍坊“四个城市”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具体提出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行动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6月15日召开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潍坊“四个城市”建设工作部署暨专题报告会上,党委书记孙文亮强调,要把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践行“四个意识”的实际行动,要释放创新活力,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协调聚集学校各方面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协同,搞好精准对接,找准结合点,跑出我们自己的“加速度”。
启动新旧动能转换“快进键”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就必然要破译校企合作“密码”。为此,学校曾先后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有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切实加强校企合作,也使教师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来自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李伟忠博士曾参加了历时两年的挂职锻炼,他挂职的单位是潍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海产业园,具体在园区入驻企业潍坊康科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滨海分公司,担任市场与技术部调研员。“在多番考虑下,我认为最好还是走到生产一线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李伟忠在谈起当初的想法时说。
在挂职企业,李伟忠博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使他所在的企业顺利通过省饲料办的考核。现在园区已经入驻了19家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等4家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国海洋大学潍坊海洋实验室、青岛科技大学潍坊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挂牌成立,与麦康森院士、侯宝荣院士等20名海洋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在企业中的交流学习中,我找到了今后科研的一些切入点,这也是企业所急需解决的难题。”李伟忠老师说。
7月13日,学校党委统战部组织由6名教授博士组成的“高层次人才”服务团,到山东共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技术对接。“高层次人才”服务团由来自计算机工程学院、信息控制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6名博士教授组成。服务团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往挂职干部需要在企业工作锻炼一年,挂职干部在这一年中都无法再进行教学活动,并且企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仅一个专业领域很难满足需求。而“高层次人才”服务团的运作模式则是,根据企业不同的问题,寻找相应的“医生”来“对症下药”,同时可以使老师不脱离学校,能够继续在学校上课。
来自经济管理学院的张永山博士,曾在山东省共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挂任副总经理一职,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等工作。在正式挂职之前,张永山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由于长期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所以我也在思想上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做好了将来要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
张永山进入公司报到以后,到公司各部门进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公司总经理杨进军的帮助指导下参与起草了《互联网背景下基于视听觉媒体技术的家庭精神养老服务研究》,对公司未在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研究报告在共达公司与寿光三元朱村医养结合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在挂职一年期间,张永山利用自身资源及专业知识,为公司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协助公司完成了与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录播教室建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会议系统、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远程会议系统等项目的合作。
打造政产学研结合“新引擎”
前往企业进行实地挂职的几位博士在挂职锻炼结束后,都纷纷表示在实践中获得了更多在教学上的启发,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便是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
张永山博士在挂职锻炼结束后,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的真正意味,“我是从原来就读学校毕业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的,总觉得实践经验不丰富,在给学生上课时无法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近一年的挂职锻炼开拓了视野,让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觉得收获了很多。”
“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的磨刀石,那企业就是学生的试刀石。”李伟忠博士在结束挂职锻炼后说道。挂职锻炼对李伟忠博士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挂职锻炼给予的那份收获、那份激励和那份思考,将会使他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应用到教学和工作中。
目前,各二级学院均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中精准发力,结合专业优势辅之以必要的实践锻炼,在企业迫切需要的智力支撑与学校所需的实践经验之间架起合作的桥梁。在对接潍坊“文化名市”建设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中,学校依托潍坊文化研究交流基地,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由导师牵头,成立专题研究小组,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查阅潍坊古籍,深入挖掘建设潍坊“文化名市”所需的材料支持,大力推进地域文化研究,为潍坊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贡献力量。现在,无论是在服务高端化工、汽车制造及高端装备行业,还是在拓展节能研究、共建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中心、量子技术创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各二级学院各司其职、精准发力,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澎湃活力,挑起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梁”。
下一步,学校还将在助力潍坊新旧动能建设中跑出“加速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