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约旦孔子学院任教, 助推 “一带一路” 建设

——我院教师张明花约旦孔子学院任教侧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的“汉语热”也在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一带一路”65 个沿线国家中,已有 52 国建立136 所孔子学院和 127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助推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拓展和深化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她将在世界的注视下,踏着新时代步伐,成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越来越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窗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望着讲台下面不同肤色、不等年龄的学生,远在约旦的张明花老师又开始了一堂新的汉语课。
  一名胖胖的女同学指着长城的图片问道:“Where is the Great Bridge?”“This is our Great Wall.”张明花笑着说,开始给大家讲解有关万里长城的故事。
  这里的学生男女分界明显,大部分是用左手写字,并且从右往左书写,女生大多戴着头巾。
  “约旦孔院的学生在学汉语的时候,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张明花说,“汉语入门难,四个声调就会让这里的学生摸不到头脑,教拼音的时候他们会问为什么会有四声,教笔画的时候又问为什么必须按照笔画书写。”
  “目前费城大学学生学修汉语课的热情不断高涨,但我们的工作重心不是简单地扩大学生的数量,而是放在教学研讨和文化活动的引领和指导上。”张明花谈到,虽然她们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花了很大力气,费大孔院也申请了比较齐全的用书和参考资料,但鉴于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汉语教学、特别是语音语调、汉字笔顺的教学仍然困难重重。
  但是,这里很多学生对中国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太极拳、书法、葫芦丝、剪纸等。除了教授汉语,张明花尽其所能地把中华文化展现给他们,比如民族、饮食、建筑、服饰、生活习惯、传统节日等,来消除他们的片面理解,正确认识中国。
  约旦,位于亚洲西部,面积近九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六十多万,为“一带一路”沿线伊斯兰小国。伊斯兰教在约旦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经常在上课之前要求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祈祷完再来上课。在约旦,各类规模的清真寺和就地祈祷的人随处可见,只要是到了祈祷时间,就要停止一切活动去祈祷。
  “到了伊斯兰教的斋月,他们白天的时候不吃不喝,我们也尽量不吃不喝,至少不当着当地人的面吃喝。如果实在渴极了或者饿极了,就到办公室里关起门来喝水或者吃饭。”张明花说,在尊重当地宗教习俗、节日庆典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向学生和民众传播中华文化,以此来促进和深化汉语教学。
心有所定,专注做事
张明花是我院外国语系教师,长期教授大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相关课程,是一名专业博学、敬业博爱的优秀教师。今年九月,她积极响应国家汉办号召报名参选,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带着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踏入了约旦孔子学院任教。
  谈及前去约旦教学的初衷,张明花坦言:“执教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以来,我沉浸于国学的广博、中国文学的诗情画意、传统文化的渊源流长,深切地领悟到了汉语趣味教学的魅力。为了理论教学能与实践相结合,我一直在努力。”
  回忆起在约旦的这四个月,张明花感慨:“每天的工作忙碌而紧凑。早上七点半从约旦首都安曼出发,去三十公里外的杰拉什(费城大学本部)上课;中午一点返回午餐;下午在安曼教学点上课,课后要进行日常总结;晚上七点半才能回到住处;周末还要参加各个教学单位和中国驻约旦大使馆举办的教学研讨会和 HSK 培训以及各类文化活动。”“每天的工作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进程的一分子。”张明花笑着说。
莫愁前路长漫漫,天下谁人不识“华”
“我父亲经常去中国进显示屏及电脑配件,他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他很钦佩中国人热爱工作的状态、工作的努力程度及促销模式。2019年一月份他会再去中国进货,还要带我一起去中国。”学生李靓(L,S. Lelian Shehadeh)兴奋地讲。
  约旦很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位于费大孔院安曼教学点不远 处 有个马 吉 迪 商 场 (Majidi mall),国内日常百货一应俱全。有些大商场里面,华为、海尔、海信、联想等电器品牌随处可见。
  忙碌的日常并没有减弱张明花对约旦的兴趣和热情。在她眼中,约旦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由于安曼的国际化水平较高以及“汉语热”在持续升温,当地人们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令人欣喜。张明花说,走在街上经常有人主动和她打招呼,在得知她是中国人还会大声地欢呼表示欢迎。在商场里,很多到过中国的商人老板会用简单的汉语同她聊天。
  在生活中,房东一家对她也特别照顾,房东太太每次做传统美食都会记得送给她一份,还会教她一些简单的阿拉伯语。中约向来友好,由于孔子学院的存在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两国情谊不断加深,文化的交融也在不断推进。张明花也由衷地为中国、为“一带一路”建设、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海纳百川,润物细无声
“同学们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喜欢中国吗?”张明花满眼期待地望着同学们。
  “老师,我们爱中国是因为我们认识了你。”一位名叫巴杨的学生爽快而又坚定 地 说 道 (We love China because of you.--Bayan nabeeh)。
  跟学生的相处就是师生情谊建立的过程,她们互相关心,彼此信任。张明花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与文化活动中来,将班级建设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她时常给他们讲中国的故事,尽力将来自遥远东方的关爱带去另一个国度,带到这些可爱的孩子身边。
  “文化的本体是人类,人类都需要被接纳、被认可,都渴望平等与自由、向往温暖与和平。在文化交流中要认识到文化有差异而无优劣,对每种文化都要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张明花颇有心得,“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提必然是双向的交流。费城大学校长顾问、约旦前教育部长白德兰博士亲自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样的礼仪与态度,也是 ‘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所共同具有的。拥有这样的文化环境也说明如今正是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消除文化偏见、树立新形象的最好时代。”
  谈到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同学的寄语,张明花说:“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个人修养习惯相结合,夯实基本功,更要将跨文化交际和礼仪课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学好专业,大有可为。”
采访手记:
  12月4-5日,以“改革创新促发展,携手同心创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孔子学院大会在成都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并分别讲话。孔子学院在推动世界各国“民心相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再一次得到了有力印证。孔子学院“亲、诚、惠、容”办学理念,与“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合作共赢和共同发展一脉相承,不仅拓展和深化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合作与友谊,促进了“民心相通”,也提升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影响力,让古丝绸之路焕发了新的生机活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兴盛是需要千千万万人一代接一代去实现的,“一带一路”上的孔子学院就是我们传播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课堂,而像张明花一样的汉语教师则是这个课堂上中华文化的播种者、育苗者。虽然辛苦,但意义深远。